目前分類:發聲教學 (19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Q版小蛙老師.jpg有朋友傳音檔請我聽聲音,我說聽起來聲音比較在喉頭,肩膀跟胸口力量用得較多。他問說,肩膀跟胸口用力很常見嗎?

自從有3C產品以後,還蠻常見的,若再加上少運動,背肌力量較弱,就更容易發生。可是他有在健身,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問題呢?因為我沒有看過他,所以無法詳細說明他的狀況,但就之前來找過我,幾個有在運動,卻肩膀、胸口用力的學生來說,通常都是伸展做得不夠,整個上半身肌肉繃緊造成的。

雖然外觀看起來很結實,但在我看來是過度用力,因為我是從說話角度看的,過度緊實的頸、肩、背、胸,對說話並不是件好事。不過因為有在運動,所以只要稍微放鬆,不要讓肌肉緊繃到影響說話就好了,在教學上屬於較輕鬆的個案。

其實他的聲音就一般狀況來說,算不錯的,發聲位置沒有偏差太多,但因為他想練的是進階變聲技巧,自然對身體協調上的要求較高。

這陣子有一些來詢問如何練蘿莉音跟正太音的年輕朋友,這是最近的流行趨勢嗎?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1003發聲技巧25期

這堂課我總感覺像在幫學生打通任督二脈。畢竟順暢呼吸的微妙平衡跟細微肌肉協調,用說的不太好理解。

前三堂不斷讓他們了解身體與呼吸之間關係後,再協助他們找到那平時很難感知到的平衡,舒服的聲音雛形就出現了。雖然這聲音還不能運用在說話上,但總算突破原本的失衡狀態。

早期教發聲,就發現幫學生把身體力量推出來,是最快的方式,只是當時需要用很大力氣,還轉換過好幾個位置。只要是身體感知較弱的學員,當下就得憑藉學員與我力量之間的抗衡,尋思如何轉換方式,找出我對力量平衡的認知哪裡還不足。

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伸展跟核心課的原因。在沒有那兩堂課之前,這週我總要花上許多時間,讓學生放鬆緊繃部位、轉移用力位置。有了前兩堂的鋪墊,即使聽不出來自己聲音,或感受不到自己身體力量差異的學員,也能抓到那微妙的差異,甚至開始聽出並感受到不同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0926發聲25期

明明這堂課練核心的是學生,但上完課我總覺得很疲累。因為我必須很專注的盯著每個人看,注意每位學生的用力方式是否正確。

一對一時,我只要專注在一個人身上就好,團班要隨時切換,每個人的用力習慣又不一樣,要在最快速度找到每個人的問題點,給予最重點的改善,沒有馬丁在一旁協助,只有我一人實在無法,這是為什麼這堂課採用雙講師的原因。

上身放鬆了,臀部力量就進來了;臀部力量進來了,就要微調左右兩側的力量。有位同學右邊大腿內側會不舒服,就得立刻掃描分析兩腳力量分布,發現是右腿稍微偏外側,協助往內轉一點讓力量平衡,就不會不舒服了。

雖然身體沒有勞累感,可是會想睡或只想放空,這是團班只收八位學員的原因。之前收到十二位,總覺得手忙腳亂,感覺腦袋就像超頻CPU一樣快燒掉了,後來減到十位,還是多了點,改成八位才稍稍鬆口氣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回到了電話訪問時間,總會有學生被我的來電嚇到,說怎麼三個月這麼快就到了;也有學生興奮的說終於等到我電話了,很想念我的聲音,是說想念我平時可以打來跟我聊天啊,但學生總說不好意思打擾我。

聊聊這幾個月來的練習,有些因為工作忙碌少了運動,也有些因為受傷,聲音稍微跑掉。專心聽著他們聲音,給予接下來的修正意見,順便跟大家聯繫聯繫感情,也挺好。

其實從八月開始,行事曆就不時跳出學生電話訪問時間已到通知,總是被我假裝忽略過去,今晚終於能靜下來好好打電話。雖說每位學生大概只聊三、五分鐘,但聊完也是要做個記錄,尤其這次除了一對一,還有發聲二十四期學員,將近十位學員電話打完一輪,一個多小時也就過去。

幾年前剛開始打電話時,總有些尷尬,後來學聰明了,上課時就先把我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,請他們先記下,以免以為是詐騙掛我電話。所以後來接起電話也不用自報家門說是發聲課老師,可以直接進入聊天(X)主題(O)。

雖說回訪電話是在協助學生練習,但透過學生回饋,我也能收集大數據,知道上完課後練習可能會有什麼狀況,除了可以給之後的學生打預防針,提供他們參考,對我來說,可以對照周圍聽到的聲音,分析現今比較容易發生的聲音問題,對教學及能力提升上也有助益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0919發聲25期

每回來到第二週伸展課,看似輕鬆的課,幾乎每個人臉上總寫滿痛苦。我是不知道同學們感覺如何,但我第一次練的時候,覺得自己被五馬分屍了,真是說不出的痛跟抖。

有時鄰居路過我們教室門口,看到我們放滿瑜珈墊,都會好奇的問,你們是瑜珈教室嗎?當他們聽到我們是聲音教室,臉上總是寫滿驚訝。我們的課真的很不像說話課。

但一個半小時練習下來,僵直的身體放鬆了,原本疲累的駝背直了,整個人感覺明亮起來。以前第一週課程帶呼吸放鬆,至少都要半小時,自從加了這堂伸展課,伸展後再帶呼吸放鬆,十來分鐘就完成了,超感動。

我現在做這些動作,雖然還是會有緊繃拉扯感,偶爾比較疲累時依舊會抖動厲害,但已經不會有如五馬分屍般的撕裂感,肌肉力量跟恢復度也好很多。這次搬家就挺有感的,雖然肌肉仍會痠痛,但不會像以前一樣不舒服或疼痛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4期收小腹練習

學生在上完第二週身體重心課程後,報名了現代舞跟騎馬課程,兩位老師都說他肚子收得很好,還問他在哪裡學的,因為他們每次講半天,有很多人都還未必能做到,但我學生很快就做到了,而且很正確,學生很開心地說一定要跟我分享這件事。

收小腹的確是現代人的難題,在大多數人認知裡,所謂的收就是往內收或往外推,殊不知所謂的收小腹是用「捲」的,而且腰、腹這段必須保持柔軟,不是一昧的用蠻力。
每回到發聲第二堂課,總要花許多時間說明,還不停跟學員互摸,這部份跟學生有最多身體上的觸碰。說明時總是一臉茫然,摸個幾次做比較,慢慢就能感受到肚子的柔軟及運作方向,這時再協助運用臀部力量帶動,讓腰放鬆,大概就能感受到肚子那細微的「鉤住」力量。

雖然練收小腹最花時間,但只要理解了,通常是大家最有感的一堂課!因為中段核心肌群穩定,加上臉部肌肉有了基礎協調,聲音自然就會慢慢回歸正位,穩定許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說他又報名了另一場唱歌比賽,練唱時,高音感覺有點卡,所以又回來上課。聽他說話的聲音,比上回又厚實許多,畢竟唱歌需要的力量比說話大很多,能控制較強的力量,說話聲音自然更穩定。

我請他先唱一遍,發現他的身體重心不太對,放的太前面了,印象中上次好像沒有這樣的問題?於是請他唱上次比賽的歌,果然重心比較正確。了解問題所在後,先幫他回憶身體重心位置,再強化收小腹與放鬆胸口的感覺,最後用拋球喚回以全身協調帶動聲音提高,讓力量穩定在核心,保持下巴到胸口的放鬆。

因為他的工作不太需要說話,所以當初沒有帶畫圈練習,回復身體記憶後,再利用倒八字型跟q字型畫圈,找到呼吸最舒服的狀態,即使是最後一段不斷拔高音的副歌,也都能上去了。

我問他這次怎麼選了首這麼難的歌?他說這首比較熟悉,不需要再背歌詞。好吧,這的確是個好理由,至少對不擅長背歌詞的我來說,應該也會這麼選擇。而且練這種有難度的歌,可以增強聲音控制度,也挺好的,可以抒壓兼練功。

我自己也都用唱歌練聲,一來是愛唱,二來用唱歌比較感覺的到力量跟位置,也容易控制在正確位置,唱完再改成說話,慢慢就能習慣並找到位置及力量的轉換狀態。這次帶著他練習,順便把自己的程序走了一遍,也算是驗證這樣的練習方式,是否能應用在學生身上,因為需要拆解說明,對於身體各部位的整體連結,又多了一些細節與角度,我也獲得了不少成長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上個月才跟一位學員說,你是我第一個遇到把力量都放在大腿上的人,結果今天又來一個,而且同樣肩膀上身都很緊繃。有時同個時期來的學員都有相似情形,就像發聲團班,明明都來自不同地方、不同時間報名的學員,可是常常同一班有類似情況,也許這也是某種吸引力法則。

上下半身分離,肩膀、胸口緊繃,已很常見,但還真是第一次看到線條這麼「漂亮」的,上週花了十來分鐘,將肩膀放鬆,力量轉移回背部。今天一進門,上身線條就沒這麼「緊實」了,總算柔和許多。

肩膀問題解決,接著就是腰,通常這兩個地方都是同步拉扯,繃著腰雖然看似抬頭挺胸,其實身體整個都卡住。要放鬆腰,先從找到臀部力量開始,然後收小腹、鬆開髖關節、膝關節,讓三者聯動,折騰半天終於協調後,學生總會說,這樣看起來不會彎腰駝背嗎?這時我就會請他們拿出手機,幫他們拍張照,讓他們看見彎的不是腰、駝的不是背,其實是前傾的脖子導致這種錯覺。

雖說都是把力量放在大腿,肩膀、胸口、腰也都很緊繃,卻又有些不同,像今天的同學是大腿兩側力量不夠,而且上回那位同學平時沒在運動,這位同學反而有很好的運動習慣。有時用錯力比沒在用力還麻煩,沒用力只要開始用力就 行,用錯力得先放掉用錯的力,才有辦法讓該用力的地方用力。

今天上課前,學生說他的困擾是不管怎麼大聲,聲音都傳不出去。身體調整回來後,即使輕聲講話,聲音也能傳出去了。就像這週口語表達營,第一天我總會跟孩子們說,我沒有要你變得很大聲,只要你的聲音能夠讓最後一排聽見,小聲也無所謂,我會教你怎麼把聲音傳出去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上課的學員,能感覺到他的共感能力也挺高的,果然下課時,他說在聽我講解時,能看見我的熱情跟專注有很清晰的圖像畫面。我大概理解他在說什麼,雖然我看見的模式跟他不同,其實很類似。

我自己覺得跟林治療師的模式比較接近,只是林治療師除了看見,還可以直接以精準手法「修正」,這部分就比我強很多。我從小手就很笨,即使我試圖將拆開的東西復原,卻總是徒勞無功;我愛組模型,可是只要細緻一點的部位,就會被我搞砸;高中生物實驗時,我找了同學組隊,我負責看顯微鏡,他負責切片,因為我怎麼也沒辦法只切出一層細胞;大三的嫁接實習,讓我認清絕對不能塗炭生靈,怎麼種怎麼活的地瓜,硬生生死在我手上六棵,同學看不下去,偷塞一棵讓我交作業,才沒被當。有時覺得我的手可能有黑魔法,只擅長破壞。

跟高感學生上課的好處是,他們在描述感受到的身體狀態,用詞比較精準,讓我看見更細緻的問題,察覺到之前沒注意到,讓判斷能力持續精化,將這些細節,拿到其他學員身上,能更快速解決問題。像瞠目練習,現在已經細緻到將力量集中控制在只有眼皮的微張開,今天解決了一位學員眼皮耷拉的困擾;或是利用側腰的放鬆,協助學員找到上下半身的協調。

希望有天我也能到達庖丁解牛階段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舌根用的好說話吞嚥沒煩惱

我通常都會用「一」這個音,讓同學們理解臉部肌肉用力的方向跟位置,後來跟著林治療師學習,發現也可以當作舌頭力量的範例,用舌尖跟用舌根念「一」,光共鳴的飽滿度就差很多。

今天的學員小時候住國外,十歲才回臺灣,所以英文很流利。因為他說國語時,有舌尖過度用力的問題,我今天讓他做唸「一」練舌根的練習,他講得有些吃力,我請他改唸英文的E,結果他的舌頭輕鬆回到正確位置。我笑著說,明明都是「一」,為什麼兩個「一」聲音不太一樣?他說,對耶!怎麼會這樣?

其實不只他這樣,很多會說另一種流利語言的同學,都有類似情形。前兩天跟艾美講錄音時,​也有提到這部份,我自己是這麼推測的。首先,中文本來就是比較難的一種語言,有複雜的聲調及口型,以我熟悉的客語來說,就有入聲字、閉口音等,國語即使是簡化的中文,只剩四個聲調,相對其他語言,複雜度還是高的。在這種情形下,國語又是我們從小說慣的語言,只要周圍的人聽得懂就好,不需要太講究,便不像學外語會認真練習發音。最後再加上當年政府來台,為了快速推廣國語,許多老師其實不會教,或甚至連口音都不正確,才導致現在這種結果。3C產品讓脖子前傾、姿態不正的推波助瀾,也讓舌頭更加前推,造成舌尖用力,結果本來就很難的發音,變得更含糊了。

今天舌頭練習結束,學生的國語就跟英文很接近了。我再教他用抓舌尖的方式,快速感受舌根力量,再搭配感受說英文時位置跟力量的不同,應該練個幾週就能找回舌根力量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下課前,叮嚀學生千萬不要刻意做表情,在臉部肌肉控制還不好的狀態下,很大機率會變成錯誤情緒。當然開心笑的時候,還是可以笑著說話,這是真實情緒沒問題,但千萬不要刻意微笑。

發聲課來到第二堂,上課前,學生請我先聽他的專訪音檔,他最近開始上節目了。儘管臉部肌肉比較有力,眼睛練起來了,聲音清亮許多,但仍習慣用上半身力量拉抬,導致聲音聽起來不太真誠,完全沒有對象感。當下立刻重組練習順序,先幫他建立基礎對話感概念,才進入收小腹、力量重心放臀肌的部分。

一開始花了不少時間,讓他理解「對象感」這件事,這也是我放在第四堂課練習的原因,在對身體跟聲音掌握度不是很高時,抽象的聲音對象感不是很好懂。自然又是用同一句話拋球、用手帶動,慢慢感受不同。收小腹總是最費時的部分,雖然最近蠻多學生深蹲姿勢蠻正確的,但多數同學都有腰過度用力的問題,而腰會用力都是因為肚子是硬的,沒有正確收小腹的關係。只要這部份對了,腰就鬆了,髖關節也活動自如了,胸口放鬆自然就容易了。

該放鬆的都放鬆後,該用力的就會自動就位了,這時學生總會說,就這麼一點力量喔?是的,就是因為力量只有這麼一點,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,練發聲最麻煩的就是得「看見」這微小的差異。

這時再回到對話感練習,他就比較聽得出差別了。有了對話感吸引觀眾注意力,還得走進觀眾心裡才行。就是這時告訴他千萬不要刻意做表情,用他原本不是很有感情的聲音就好。畢竟他的專業這種聲音算正常發揮,在還沒熟練前,謹慎點先打安全牌比較安心。只要在需要跟觀眾交流走心時,把手放在胸口說話就好。啊?放胸口?有差別嗎?我說,你直接試試看啊,隨便說一句話,先用你原本方式說,然後把手放胸口。學生做完後驚奇的說,真的不一樣!為什麼?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幫一對一學員調整了上次身體重心練習的細節,已經比較知道如何放鬆腹部力量,也慢慢找到收小腹的感覺;大腿、臀部、後背之間的平衡雖然還不習慣,不過也大概知道怎麼協調與維持。中段沒問題了,又細調了腳掌穩定與膝蓋,最後是胸口、肩膀與下巴的放鬆。

雖然看似很複雜,但學生說能夠這樣拆開分段,很清楚的知道哪個地方該做什麼,瞭解每個地方細微的差別後,他慢慢開始感受到自己身體力量的轉移。最後補了句,這跟我一開始想像的真的很不一樣,我一直以為上發聲課,是要不停做口型練習,可是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在練口型,卻發現自己說話時的口型跟以前不太一樣了,這真的好神奇。

練發聲的確很像在變魔術,感覺很厲害,但都有可解析的手法與原理。因為練的都是細微或深層的肌肉,所以外表看似沒有什麼改變,身體的連動卻悄悄在轉換。而且這個轉換是「本來就這樣的」,也就是身體原始自然的狀態,只是後來因為生活習慣,或我們「自以為」應該要那樣,強迫身體或肌肉改變成「我們認為的樣子」。所以為什麼發聲練習好像沒做什麼,聲音卻有了改變,是因為肌肉回到了原本狀態,自然就更順暢運作了。

今天的學員肌肉力量大多還在,只是因為身體緊繃,導致協調跑掉,三週課程下來,臉部跟身體線條都明顯柔和起來,雖然聲音還沒完全回復,但已經有「朝著原有狀態前進」。通常身體緊繃的學員,到了第三週總會有些焦慮,感覺自己的進度似乎很慢,或沒什麼在進步,我總會跟他們說,其實你們都有在進度內,而且我並不是在安慰你們,故意說好話給你聽,只是以你們剛開始的狀態來說,到現在這樣是正常的。前三次練習是為了讓每個部分就定位,這樣在第四次上課做整體協調,就能「看見」之前練習的連結,將每個部分連接起來了。

課程最後我總會跟學員說「加油」,因為練習我幫不上忙,得靠他們自己,我只能盡可能幫他們找出每個細節,在一旁陪伴及協助,讓他們越來越瞭解自己的身體跟聲音,找回屬於自己的協調跟好聲音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說他女兒參加合唱團,都是用ㄚㄟㄧㄛㄨ在發聲,他是不是也應該用這樣的方法練習,因為他的用力方式整個已經偏差了,我建議他先把臉部肌肉協調好再用這方式。

許多第一次來諮詢或上課的學員,會覺得我教發聲的方式跟他們學習或理解的不太一樣,但其實所謂的腹式發聲,原理就那樣,我也沒有特別創新。我教學的方式感覺跟別人不太一樣,是因為我發現現代人最需要的不是腹式發聲,而是需要改善因生活舒適造成的姿勢不正,或生活壓力造成的緊繃,這也是我在發聲書裡,將伸展放在第一章的原因。

腹式發聲的確很重要,但若在姿勢不正或緊繃狀態下,使用腹式發聲方式說話或唱歌,反而容易覺得累或讓聲帶受傷。所以並不是我改變或創造了一套新的發聲教學法,我只是在原本的發聲教學前面,加上現代人需要的練習。

不管是平板、手機等3C產品的盛行,還是交通方便、家具舒適導致的運動量減少,或是都市裡人與人距離變近,不需要大聲說話,甚至語音、打字的便利,加上前兩年疫情減少與人的接觸,所有種種,都讓我們即使沒用正確方式也能說話,即使聲音出現偏差也可能沒有自覺。除非特別嚴重的偏差,即使用不正確方式說話,也不影響一般生活,加上很多人從小就這樣,自然會覺得這樣的聲音是天生的。但若嬰兒時期可以大聲又連續的哭上很長時間,生理上也沒什麼病變,長大以後聲音太小、說話不清楚、聲音很平沒起伏,幾乎都是後天自己造成的。

樂器沒保養音會不準、變不好聽,人的聲音也是。保養樂器記得也要保養自己聲音,人的身體也是一把樂器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員說他想知道模仿他人唱歌,怎麼知道自己判斷的共鳴或聲音位置是正確的?他播放了想模仿的歌手影片,並說出他聽到的位置,他聽力的確不錯,共鳴點抓的很準,只是試著模仿時,力量推不上去。

我建議先完成今天的進度,再回來試試。第四堂課重點在幫學生整合全身力量,找到有力又集中的聲音,也就是拋球練習。找到全身協調動感後,果然很快就抓到剛才想模仿的位置,只是無法持續,因為上半身太僵直。我請他回想第二堂課收小腹練習,又再帶他練一次,找到腹部在放鬆下的用力狀態,改善以上半身施力的問題,將力量轉移回臀部。

其實所謂的說話動感,就是起立、坐下的循環,類似划船律動,只要能正確收小腹讓腰放鬆,即使外表看起來靜態,內部肌肉也能呈現不斷循環的動態,讓腹肌、臀肌保持良好連動,這時再搭配八字畫圈法帶動呼吸,漂亮的呼吸軌跡就出現了。還做了各種不同八字型示範,很久沒在第四堂課講這麼進階的練習了。

今天下午才示範演出瘋狂的三隻小豬,晚上又來個進階版發聲,幸好我有先見之明,晚餐吃很飽。不過因為學員練習狀況不錯,又有比較進階的需求,感覺最近學到的東西,更融入在課程裡了,挺好的。而且即使很累,我的聲音狀況也還維持的不錯,真的有感覺聲音回來了,可喜可賀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雖說一對一發聲第四堂課,通常會顛覆大家的想像,也會不習慣於說話時的全身協調,需要點時間掌握,但倒是第一次有學員跟我說,這堂課的練習比第二堂課還累。

這位學員還是個大學生,是媽媽幫他報名的,第一次上課前,我其實有點擔心,因為很多時候媽媽報名的,孩子不一定知道要來上什麼課,甚至意願不是很高。沒想到他還蠻認真的,雖然不一定完全理解我在說什麼,但只要開給他的練習,都一定會照著做,下一次來上課時,也會告訴我哪個練習感覺不對或抓不到,我再幫他確認是什麼地方需要調整。

媽媽會幫他報名,是因為這位學員說話含糊、聽不清楚,還挺常見的網路世代聲音問題,見到他時,完全不意外他有這樣的聲音,說話時連嘴都沒什麼在動,平時也多在唸書,很少運動。發現他很肯練後,第一堂課就先幫他來個臉部肌肉大改造,第三堂課更是把我這兩個月學到的舌頭練習全都教他了,雖說眼神跟唇側感覺比較沒在練,但今天看到他整張臉變比較立體,整個人看起來比較有神,舌頭也回到正確位置,整個臉頰肌肉回復正確用力狀態,還挺有成就感的。

今天來的時候,音高對了,共鳴也變厚了,可是還很含糊,不過這也是第四堂課最重要的部分。邊拋球邊說話總是讓學員清楚感受到自己說話的壞習慣,像是聲音比身體先動,導致後繼無力;不習慣拋出的力量,一開始過度用力,尾音消失或變低。為了控制拋球時的聲音力道,總會手忙腳亂好一陣子。

因為還是大學生,身體機能都還不錯,加上第二堂課找回來的身體重心,丟球姿勢或力道都蠻好的,只是平時說話太習慣完全不出力,只要一不丟球聲音就恢復無力狀態,只好來個魔鬼訓練,除了拋球,還得開合跳,花了半個小時,才終於讓他習慣並願意在說話時出點力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學員有媒體受訪需求,所以需要調整聲音。我先詢問了他的專業領域,因為其實他的聲音聽起來沒有壓聲音,也不會拔尖或讓人不舒服,頂多就是說話速度慢了點。當他說出自己的專業,的確原本的聲音,就顯得太低也過慢了,如果是心靈方面的專業,他的聲音其實挺適合的,可惜不是。

我先用畫圈讓他感受節奏改變的不同,其實我並沒有改變他的字音的長短,只改變他的呼吸節奏,減少每句話之間的停頓,並讓聲音稍微提高了一些,這樣的聲音聽起來就俐落多了。再運用臉部肌肉的抬升,讓聲音聽起來明亮飽滿,符合他專業領域的聲音就大致成形了。

當然,若要讓聲音維持二十分鐘以上的穩定,就得讓肌肉習慣這樣的力量與狀態,而這就是需要練習的部分了,屆時不論面對什麼樣的場合都沒問題。畢竟眼神、姿態、聲音,都是一體統包的,聲音要到位,眼神、姿態缺一不可。

其實這就跟演員扮演不同角色的原理相同,只是在轉換表達情境時,我們不需要完全變成另一個人,只要切換自身狀態就好,相較於演員,簡單多了。聽我示範說明完,他說沒想到聲音原來可以有這麼多樣貌。

幾乎每個來上課的學員都說過類似的話,都覺得練聲音跟他們想像的不太一樣。其實原理是一樣的,我只是用另一個角度切入而已。聽力好的學員,就直接用聲音帶;身體敏銳度高的學員,就以類似運動原理的方式帶;聽力跟體感都普通的,就以強化這兩者的方式,慢慢引領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對我來說,其實都在教一樣的事,只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質、不同需求、不同能力微調而已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學員有舌尖過度用力的情形,我將林治療師的舌繫帶按摩法稍做改良,並讓學員輕壓舌尖,感受舌根用力的方式。由於之前從林治療師那裡,確認了舌頭用力方向,以及從臉部就能看出的改變,今天第一次全套用在學員身上,效果挺好的。雖然沒多久還是會跑回原來習慣,但學員已經能理解正確用力跟原來方式的不同,相信下次上課時,應該就能看出效果。

之前也曾遇過幾位舌尖過度用力的學員,當時都只能請他們回去多做舌頭練習,對於無法當下找出適當練習方法,一直深感困擾。因此這次趙醫師的邀請,林治療師的無私教學講解,終於讓我找到突破口,瞭解該怎麼幫學員調整舌頭,以及整個下半臉的肌肉力量。

若學員體感還不錯,能看著我的示範,自己找到正確方向或力量,我就會盡量不與學員做身體上的碰觸,畢竟我自己並不喜歡,可是如果學員無法體會,我就會直接幫他們。

幫學員調整時,我總會非常專注且小心,因為大都會遇到他們的習慣力量抗衡,我得先想辦法讓他們放掉力量,請他們只發聲不用力。幫他們用力時,還必須拿捏好力道,在不會讓他們不舒服的狀況下,讓他們感受到正確方向跟力量。早期這部份不是做的太好,現在比較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抗力,加上也陸續開發出不少輔助方法,能更快速讓學生理解如何拿掉多餘力量。

舌頭練習終於不再只是舌頭,可以跟嘴唇、下巴、下半臉、脖子全部連結在一起了,我也能更清楚看見學員的每個連動,協助他們做更細緻的調整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學員提到自己聲音很悶,工作時的聲音跟一般不太一樣,除了講幾小時很容易累之外,他還覺得那種聲音很像在表演。接著他又說感覺說話時,嘴是歪的,可是我的咬字跟他一樣也很清楚,但是看影片或現在看我說話,也沒有像他這樣。

的確,他的臉頰肌肉還算漂亮,身體力量也還可以,肩膀也就稍微用力,不是太嚴重,若以一般來說,其實已經算不錯,但因為他的工作有正音需求,自然這樣的狀態就差強人意了。通常就是在學員說明的這一兩分鐘裡,我必須像這樣從頭到腳分析一輪,快速判斷出最關鍵的問題點。

聲音悶挺容易處理,拿掉橫向口型跟放鬆肩膀就行,但因為他有正音需求,就變得比較麻煩,得練舌頭。也就是放鬆舌尖,減少用口型帶動,改用舌頭控制咬字發音。學員說,可是用口型帶比較容易,畢竟舌頭在裡面,只能用模型說明。這就是我用肌肉練聲音的原因了,而且手掌跟舌頭的運動模式又很像,不需要模型,用手就好。

我實地帶他操作一次,從拿掉橫向口型,到放鬆舌尖,再運用手掌帶動字音,直接讓他聽見自己聲音的改變。不需要模型,就能讓自己說話輕鬆,也能達到工作上標準正音的需求。

橫向口型、舌尖用力,跟駝背、抬脖子一樣,都是生活舒適、食物精緻下的產物。這也是我會先帶上半身放鬆,再帶腹式發聲的原因,類似現代人需要上健身房運動的理由,因為都市生活中,大多人的肌肉使用達不到需求標準量,只好特別去加強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回發聲一對一課程來到第二堂課,學員總會說,練發聲原來這麼累。對於幾乎沒運動的學員來說,像是上了堂體育課,但對於有運動習慣的,累的卻是去感受更精細的差異。

大多學員花比較多時間感受跟練習的,總是收小腹,他們總會訝異於與自己原本認知的不同,尤其在找到那柔軟如掛勾般牽引的細微力量後,更是驚奇於說話時只需這麼少力量。當年我第一次發現時,也跟他們有一樣的感覺,才終於知道自己浪費了多少力氣在說話上。

除了力量掌握,每個部位的協調也是大工程。以今天的學員來說,腹肌過度用力,導致下背,也就是腰緊繃,因此先協助他把力量轉移回臀部跟上背,而在轉移過程中,需協調好膝、髖、腹的放鬆與連動。我一直很喜歡這堂課,很像在微調一部大機器內部的精細零件,我們兩人很專注的在感受跟調整,為了找到那最完美的平衡。

能開始這樣感受學生細緻的身體狀況,是因為上了好幾年一對一教練課後,我對自己身體掌握度提高不少,開始理解身體間的連動。這時就發現,有些我能做到的動作,學員卻做不到,我就會在教練課時,與教練討論學員跟我之間的差別,了解可能是哪裡的肌力不夠,或什麼地方的協調不夠好,我再把這些方法,用在學員身上。慢慢就越來越能看出每個人身體協調的狀態,甚至在電話裡光聽聲音,就能感覺聲音的流動。

在跟今天學員討論的過程中,感覺自己能看到的細緻度似乎又提高了一些,挺開心的,每回遇上能夠跟我這樣細緻研究身體與聲音關係的學員,就像又發現什麼新大陸一樣,讓人欣喜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以往調整學生聲音,我大多用「推」的,通常推過一次,學生就比較清楚該怎麼用力,聲音就會穩定許多。營隊孩子不論聲音大小,每個人都能發出不用麥克風讓全場聽到的聲音,都是在半節課時間裡推出來的。

但這方法很難讓別人理解如何執行,因為在推的過程中,我其實需要感受每位學員身體的力量變化,算我自己的異能?所以我一直在想「替代方案」,找個能讓其他講師運用的方法。

原本只是用開合跳讓身體放鬆,這個營隊我直接拿來當作「推」的輔助。雖說開合跳沒有推的效果好,因為感受力連結比較弱,但孩子們會為了不要再跳,試著記憶聲音狀態,以結束這既累人且近似懲罰的練習。

試了幾個孩子,效果還不錯,感覺這方法比較容易操作,應該其他講師也能上手,再找時間讓他們試試。

新技能總會在不經意中出現,繼續努力簡化練習方法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