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發聲教學 (17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【教學心得】將新練習整合融入課程中

線上發聲來到第三堂,這次將新增的練習分成三部分穿插加入,流程還挺順的。只是自然佔去部分時間,有兩個練習必須挪至下週,因此後面三週的課程內容,依舊得繼續微調,但目前為止,對自己的整合還算滿意。

每帶著學生練一次,我自己也練一次,總能在帶練過程中,感受到自己聲音的打開跟飽滿。最近看自己的錄影或照片,有注意到臉頰協調的改變,不論在唱歌穩定還是說話維持,也感覺到喉頭、舌根位置,有了些許微妙變化。

唱歌最有感,因為我唱歌一直都是用「複製貼上」模式,直接模仿歌手。跟若菱聊過才發現,我很擅長將他人聲音複製轉化成自己聲音,所以能夠幫學生調整,但卻沒想過將這個方式用在自己練唱上。

那次轉化出一個方便自己定調的方法,後來不少學生也都說簡單好用,能很快找到自己基礎音,這部份今天沒有帶入,總覺得應該放在後面課程中比較適合,還需要思考如何整合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這兩天的學生,說話時下巴都會過度用力。以往下巴用力,我關注的多是橫向拉扯,經妍羚老師提點後,我開始能夠看出學員下巴中間用力「頂」的問題。

自從被妍羚老師說我的下巴很緊繃後,我這兩個月都很認真關心下巴,加上有不少學生下巴可以觀察,我終於比較理解妍羚老師所謂的下巴緊繃,跟我以前認知的有什麼不一樣了。

他們的共通點就是上唇緊繃,導致臉頰上半部無法施力,所以臉頰乍看是有力的,但其實只有下半部在動,所以口型扁平,造成嘴巴空間狹窄,舌頭無法後推,兩側咀嚼肌因過度用力而結實。

成人雖然需要花較多時間調整,但相較之下容易許多,因為只要讓他感受到改變,就會願意配合練習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,就得盡可能將練習變有趣,想辦法拿出各種手段,並努力簡化,讓孩子容易理解、配合。

不是很喜歡帶低年級以下的孩子,因為他們容易因為害羞、不想配合,就不開口說話,只會搖頭、點頭。好不容易拐他們說出口,回答大多不超過三個字,只能想辦法在這短短句子中,快速分析出肌肉用力模式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課第四堂「找自然音高」,也就是幫學生找出聲帶最放鬆的聲調位置。大部分學生都挺期待這堂課,因為能知道自己聲音是什麼樣子,但也有不少同學「抗拒」,因為他們就是不喜歡自己太高或太低的聲音。

這時總要耐心解釋,其實高音也是能夠紮實好聽,低音可以渾厚柔軟的。先當場示範,讓他們聽見由我聲音做出的差異,再藉由練習,幫他們「定調」,找回自己的「基礎音」。

也有學生會疑惑的問,如果我就不喜歡原來的聲音,為什麼還要找到這個聲音呢?既然是基礎音,當然就是得從這裡出發,才能練出正確又是自己喜歡的聲調。

這時我也總會以自己舉例,我就是個高高音人,不是多打一個字,而是我屬於高音裡接近天花板的高音,通常高音人在社會上不太討喜,如果沒能在漂亮發聲位置上,聲音通常會太急、太快、太尖銳,聽起來就不怎麼專業可靠。

所以工作時,我會切換成中音,雖然不是最放鬆舒服的說話位置,但比較適合。跟朋友在一起,我就不會太刻意控制,時常會回到放鬆高音。為了讓學生理解其中差異,自然也要來個切換示範,讓他們實際感受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41112視訊發聲第10期

上一對一課程時,臉部、口腔按摩我會從上而下,照順序帶下來,但在課後筆記,我會按照區域區分,否則洋洋灑灑二十幾項,看到都不想練了。

為了方便大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也為了給自己留個筆記,於是我在課後社團裡,把從上到下依序排列跟分區分項,整理成兩個檔案。想一次全都練到,就看條列式;沒這麼多時間,需要分開練的,就看分項練習。

除了讓大家各取所需,我自己用兩種方式整理過,也能讓練習更內化。認真花時間整理還是有好處,今天線上課,練下巴時,就順勢帶下巴按摩,幫助大家放鬆;練臉頰時,也試著帶入臉頰按摩,讓肌肉抬升更容易。

本來原先的規劃,是在第三堂舌頭練習時,將這些練習全部帶入,不過順著課程內容拆開帶,感覺比較適合線上課。而且這樣分開融入,不需要特別騰出一段時間帶練,巧妙的跟著原本的練習,讓練習變得比較簡易,反而沒有增加時長,仍在既定時間內完成練習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次上課,我都會大概記錄學生的狀況,好在下一堂課觀察確認練習變化。今天的學生一進門,就發現他上唇不歪斜了,上半臉的活動度也好許多。

但我總會先問學生練習的狀況,覺得有什麼不同,或有什麼感覺? 一來藉由了解學生練習狀況,做更仔細觀察,二來自是為了培養學生自我調整的能力,慢慢減少對我的依賴,可以自己判斷狀況。

如果學生說沒什麼太大感覺,我就會拿出鏡子,開始「提示」。上唇沒這麼歪斜了呢~對,這我有發現。從學生一開始最在意的點開始,慢慢幫他比較前後差異。不歪斜是因為臉頰跟上唇開始會動了,你說話時,嘴唇已經可以這樣動了,動上唇的時候,鼻子也沒這麼用力了。邊說邊請學生注視鏡子裡的自己,並以我的臉做差別示範,幫他們看到前後細緻的差別。

早期不擅長做這麼仔細的分析,常有學生上完第一堂課就放棄了,讓我也挺挫折。除了努力加強自己的觀察分析能力,也不斷思考如何強化學生信心,讓他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。畢竟我自己早期也走過低谷,遇過好幾次瓶頸,如果沒有幾位朋友的陪伴,大概也跨不過去。還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,到底能不能有效果的初期,最讓人焦慮了。

我能給予的,也就只有不斷鼓勵的陪伴,跟自身專業的精進了。練習只能靠他們自己,至少有個像指南針般的存在,在迷霧中,會比較安心吧~至少我自己很需要這些協助,所以我也希望能盡可能提供學生這方面協助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帶演練時,發現學生會習慣性壓聲音,跟平時說話方式完全不同,只要進入主持狀態,就會自動切換成壓嗓模式。

學生驚訝的說,這種聲音不好嗎?他以為自己的這種聲音比較穩重。的確,壓住喉頭會讓聲音變重,自然就會有變低、變穩的感覺,但這種方式容易傷害聲帶,也無法控制音量、聲音距離,也很難有聲音情緒。

這是高音人常見情形,但這位學生聽力較弱,又沒在運動,身體控制能力相對較低,轉換成壓嗓狀態,就很難回到原本說話方式,難怪常常講沒多久,喉嚨就不舒服。
通常這種情形,在集中度練習、拋球練習結束後,都能有不錯改善,但他幾乎不太能辨別自己有沒有壓聲音,只好試著讓他開合跳。

開合跳是我新研發出來的方法,原本是給小孩用的,後來發現,對於身體協調較弱,或是平時沒什麼運動的人,也挺有用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那天藉由課後直播整理完學到的新練習方法,今天第一次整合運用在發聲課學員身上。

原本帶的練習已有九項,整合起來變成二十項。之前是直接列點逐條寫下,剛才花了點時間,將這些練習又細分成幾項,方便學生演練。

雖然整套練習做下來,花了不少時間,但每項練習結束後,學生聲音都有一點變化。原本橫向用力明顯,上唇也不太會動,整套完成,上唇靈活許多,口型也放鬆直向不少。

原本擔心增加這麼多練習,時間上會超出太多,但整套放鬆練完,之後的舌頭強化練習,反而比較容易掌握,順利在一小時內結束練習。

雖然第一次整合有些卡頓,但整張臉的練習,尤其是口腔、舌頭,又更完整的補上,看著學生臉型細緻的改變,我自己是挺開心的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次來到收小腹練習,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。儘管已經有詳細拆解的SOP流程,也只有少數體感好的同學,能在十分鐘內做到。

這是少數幾個練習中,我還想不到,如何在不接觸學生下,也能說明清楚的練習,自然也無法線上教學。當初寫書時,也是跟編輯討論許久,思考著如何繪圖搭配,以及怎麼寫,才比較容易理解。

收小腹,就跟抬臉頰、放鬆下巴一樣,並列驚訝排行榜首,最常聽到的就是,跟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。的確,若不是當年Jerry用生動的揍肚子一拳,讓我快速理解,我還真沒想到肚子原來是用捲的。「收小腹」應該更名「捲小腹」,比較不會讓人誤會。

不過只要能正確收小腹,腰就會放鬆、不再緊繃,再解開髖、膝關節,所謂的腹式發聲,也就是核心力量,就能順暢推送,不需要用力說話,聲音也會清楚出來,學生會很明顯感受到聲音的改變。力量也會轉移回腿臀,走路變輕盈、膝蓋也不容易受傷了,幾乎每位同學都很喜歡這堂課。

我自己是很明顯感受到收小腹、收髖的好處。原本不舒服的右腰,幾乎沒再發作;當年因為太常不當使力搬重物,膝蓋不但走路會痛,也無法久站,現在爬山、跳躍都不會痛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的每月聲音課後社團直播,幫大家整理了妍羚老師講座的練習。除了參與學員提出,希望能再確認怎麼練習外,主要是我自己也總會利用直播,整理消化一下。

不管上什麼課,我總會在課堂上,先將我覺得重要,或是我需要的部分筆記下來,結束後,重新整理筆記,將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思維。今天直播前,將當天紀錄,歸納整理成15個練習重點,邊整理邊思考,怎麼結合之前的練習。最重要的,是要告訴同學們,這些練習對聲音的效益。我也會說明哪些是我改良過的,以及為什麼要這樣改良。

就像這位同學,因為拔掉最後一顆臼齒,導致咀嚼習慣偏前方,自然說話也就偏前。之前跟林治療師的診,就已經注意到這部分,那時就改良研發了一個「咬臼齒」練習,效果還挺不錯,今天也是用這方法,協助同學快速改善調整。

最早意識到口型、牙齒會影響聲音,是發現故事劇樂部有位演員,有幾個字講不清楚,像是包著上唇說話。我找他討論這件事,他說,會不會是因為犬齒較長,常常碰到下唇,所以不自覺變成這樣說話?果然根據犬齒狀況調整後,就沒有這些問題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不少學生來到發聲課堂上,才發現他們以為的抬頭挺胸,其實都用力過頭了。當我請他們放鬆時,他們總會整個上半身放掉,然後問我,這樣不會太彎腰駝背嗎?這樣當然非常彎腰駝背。我總會請他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,並對比我的姿勢,這時他們才意識到,我的身體並沒有像他們這麼內縮。

這時我會請他們回到原本的抬頭挺胸姿勢,開始一段段放鬆。先收小腹,放鬆腰;再把脖子回正,避免肩膀內縮;接著放鬆胸口、肩膀,讓力量回到背;最後收下巴。這時我會請他們再看鏡子,看見自己放鬆卻不彎腰駝背的模樣。不管臉還是身體,我總是在讓學生理解,其實每個部位都是可以分開動作的。這是我從重訓跟街舞中,啟發出的練習概念。

第一次上教練課時,教練請我做弓箭步,然後問我哪裡在用力,我說全部都在用力。幾堂課後,我才開始能夠讓該用力的部位用力。雖然有了分區用力概念,但還沒有運用在聲音練習上。後來報了街舞課,有天,老師說要練習把胸肌分四塊動。啊?分左右兩邊感覺都有困難了,竟然可以分四塊!那天當然沒有成功分四塊,但卻讓我意識到,原來我以為一整塊的肌肉,可以分開來動!從此開啟發聲肌肉分化之旅。

臉一開始分成下巴、臉頰、眼睛,現在臉頰分上中後,還多了上唇中間、兩側,這還只是外面,嘴巴裡都沒算上。上身一開始也只關注在收小腹、放鬆腰,頂多加個肩膀,現在胸口、上下背,甚至肚臍那一圈,全都拆開來。下身除了各部位拆,還分前後。

雖然學生聽到要拆這麼細,一開始大多覺得心累。但細緻的好處就是,每個部位都有明顯提升效果,我總會跟學生說,練好一個地方就好上一點,練好越多部位,聲音就好上很多點!整個就很有練習動力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說有在打籃球,我請他試著想像打籃球的身體重心。他完全不知道我在講什麼,但身體已經轉換過去,聲音變了。我問他有感覺哪裡不一樣嗎?他說沒有不一樣,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。

以前我可能會直接判斷他聽力、體感不好,但現在,我會先進入課程,依舊從抬臉頰、放鬆下巴開始,先運用較誇張的力量開始,讓差別拉大,再問學生有沒有感覺不一樣。雖然控制度不佳,但能夠感受到臉頰在用力,也能感知到口中吃進一小口氣,還能聽出做動作跟原本聲音的差異。所以不是聽力跟體感不好,只是從來沒覺察過自己身體而已。

我們的身體總能自動化做到很多事,尤其是已經習慣的狀態,所以當我請他轉換打球時的身體重心,即使他不知道要怎麼做,身體已經做到了。

能做到,接著就是如何想做到就做到;要能想做到就做到,就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藉由強力或誇張的動作,引發狀態,感知狀態後,就能記憶流程。只要能記得,後面就簡單許多,練熟就好。

發聲課其實就是開啟認識自己身體的旅程,了解自己的呼吸,進而掌握自己的聲音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通常來諮詢的學生,我都會先詢問諮詢原因,今天這位,提到自己唱崑曲的聲音太小、高音上不去。

崑曲我是有聽過,但因為不太喜歡,後來就比較少聽,所以不是很記得崑曲唱腔,便請他唱個幾句。發現他的發聲共鳴位置挺好,腹式發聲也有出來,應該就是剛才說話時發現的問題了。

雖然共鳴位置對了,但口型不對,下巴把聲音「困住」了。先幫他放鬆下巴,理解唱曲時的下巴移動方式。接著放鬆肩膀,把力量放回背部,讓呼吸通道暢通。

再來是氣息流動狀態,簡單來說,就是觀眾在前面,聲音沒拋出去,聲量聽起來就不夠大聲。他說話屬於內收型,唱曲也用這種模式,在舞台上聲量自然就不夠。

因為有在跳舞,便先用拋球,把跳舞的協調跟重心轉換過來,並找到呼吸圈。確認呼吸路徑後,請他用喊叫方式唱兩三個音,知道聲音外放該用多少力氣,最後回到原本唱法,只是得加入剛才的外拋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第一次幫孕婦上發聲課,有些緊張,學生還安慰我,老師,別擔心,我還靈活的很。

因為推肚子還蠻用力的,所以我通常都會先說明,當初剛開始教發聲沒多久,有位同學說,自己不太方便做這個練習,因為他剛結束剖腹生產的休養。當下我挺震驚,趕緊思考另外一種方式協助。

從小我就是個緊張兮兮的人,我很擅長放大所有感受。雖說有助於增加同理心,但更多的是過度焦慮、太過小心翼翼。不過,放大的擔心,在教學上也是有一點好處,就是會逼自己找出各種方法。

尤其小孩最能激發創作了。不給推?那就貼牆、開合跳,雖然效果比較不好,但還是可以讓聲音放出一些。而且貼牆時,同學都會覺得動作有趣發笑,開合跳則是很累,所以有些孩子,最後寧可讓我推一下,不但比較輕鬆,還能早早結束下台。

這時就會想到我爸以前說,每次學生搗亂,他就會按學生穴道,幫他們「放鬆」,學生痛的唉唉叫,就會盡量認真上課。每回孩子又偷懶,不把聲音放出來,我就會問,要不要再幫你推一下?聽到我這麼說,幾乎都能立刻想起之前練習的聲音狀態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問,為什麼我說話的聲音,尾音很飄、容易拖尾音。因為肩膀用力、身體緊繃,所以無法控制呼吸導致。請他放鬆手臂繞肩,身體協調正確,呼吸對了,尾音就穩定了。

學生又問,那為什麼我在錄音的時候,總被說聲音沒有情緒?因為你的呼吸狀態是演出來的,不是真的情緒狀態下的呼吸。學生有些疑惑,我拿了本書,隨便請他唸幾句,再請他像是跟我聊天,先說句「我跟你說喔」,然後再唸同樣的句子,換氣方式立刻變得不太一樣了。

我問學生,你有感覺到不一樣嗎?學生說,我有感覺到不一樣,但不知道哪裡不一樣。我模擬了這兩次的聲音節奏,幫他分析相異處。第一次像是沒情緒的念稿,節奏比較穩定,第二次有情緒的說話,有些地方會突然有個轉彎或大換氣。

說話其實就是順暢的呼吸,刻意控制呼吸,容易出現慣性呼吸節奏。同樣節奏重複三次以上,就是沒有節奏。學生又問,那我講話都沒有情緒,所以應該去模仿其他人的節奏嗎?當然不是。

很少有人說話完全沒有情緒的,就算情緒波動很小,也是情緒。高興、興奮、生氣、憤怒、難過、悲傷,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展現情緒,只是沒有特別去記憶情緒,因為在當下總是發生的理所當然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我總跟發聲學員說,找自然音高,是發聲課程裡最抽象的一個環節,因為很憑感覺。若是不習慣自我覺察的學員,從第一堂課開始,就得慢慢協助建立,為後面的尋找自然音高鋪哏。

我通常會問他們聲音振動位置,而且這位置他們自己說了算,覺得在哪裡就是在哪裡,目的是找出定位。有了正確共振位置,再找到現在說話聲音位置,就有了兩個參考點,接下來就容易許多,只要讓聲音盡可能接近正確位置就行。

因為感受很主觀,有些人會覺得在額頭,也有在頭頂、鼻子、眼睛、臉頰,一般正確位置都比原本說話位置高。今天這個學員,正確位置卻在胸口,原本聲音位置在喉頭。一開始我有些訝異,但轉念一想,其實也合理,因為他是低音人。

加上是個科技宅,原本說話幾乎沒在用身體力量,前幾堂課都在專注幫他重新協調力量。直到今天,才發現他是胸腔共鳴型的人,馬上切換思維,轉換力量使用方式,果然很快就找到彈唇力量,身體也放鬆許多。

因為來找我上課的同學,多是外放型,加上我自己也是,若沒有注意到學生是內收型,他們練起來就會比較吃力,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_有字領子s.jpg一對一發聲最後一堂,我總會用拋球,帶身體協調跟聲音距離感。

我會先以兩公尺左右距離,讓學生習慣拋球方式跟身體協調,再到大教室,幫他們找到更有力量的狀態。若有公眾演說需求的學生,還會加入九宮格練習,了解掌控全場的聲音能量,然後再次回到小教室,請他們面對兩公尺外的聽眾,以剛才大教室模式說話,練習力量的控制。最後坐回桌前,回到一對一距離,感受律動不變,力量及聲音狀態的改變。

以往拉回小教室,要他們以大教室聲音狀態,講到兩公尺距離,只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身體力量,理解怎麼調整掌控聲音。今天講解時發現,所謂的遠中近距離,拉回一對一對話也適用。

我之前總會跟學生說,我在視訊時,會想像聽眾離我一公尺遠,等於我的聲音是投射在螢幕之後。若以現場一對一來說,也就是我會將聲音距離,投射到談話對象後方。

若以大場講演比喻,我是將談話對象,當作是第一排,在他後方,還有第二排、第三排,所以即使是最弱的聲音狀態,也是投射在談話對象身上,我的聲音就不會太過小聲、聽不清楚,或讓對方感覺沒在對他說話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常有外縣市學生詢問,發聲課是否有線上課,畢竟上來臺北一趟不是太方便。

除了身體重心、聲音距離感外,其他部分,我已盡可能轉化成能在線上說明,只有這兩塊,我還沒想到能怎麼運用視訊讓學員了解。

距離感目前最快能讓學員掌握的方法,就是拋球。只要站在不同距離拋球,很快就能理解聲音差別,即使是孩子,在正確姿勢指示下,拋完就能馬上運用。

手上有球、沒球,在模擬拋球狀態上,就已經有所差異。拋出的距離長短不同,更是對應著不同情境狀態,目前我開發出來的基本型態有三種,長距離還有複合型變化。我還沒想到該怎麼把這個三維練習,轉化成視訊二維面。

身體重心的麻煩則是在動作太複雜細微,也不像臉部肌肉可以直接觀察到。實體課上,光是收小腹就要講解、實作超過20分鐘,沒有運動習慣的同學,需要更長時間,遑論還有髖、膝、胸口要同步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秋節賀卡

今天跟大陸學生課後視訊,練習狀況挺好,說話時臉部肌肉已經協調放鬆許多,只是線上課無法著重太多身體力量,說話時肩膀還是會習慣用力。

將最近研發出的兩個進階練習技巧讓學生試試,肩膀用力明顯減少,身體力量一半回到背臀。沒想到線上學生也能使用,挺開心~

不過這兩個練習,只對已經建立基礎練習的學員有用,之前試著拿來教剛開始練習的學生,不論大人、小孩都做不到。後來試著用在一對一學員後面兩堂課,才發現,原來需要基本協調達到一定狀態,才能使用這種比較簡單的練習,剛開始果然還是無法偷懶。

前兩週的電話回訪,即使用說的,上過課的同學也能掌握理解,確認這兩個練習不僅適合我自己,也能運用在學生身上,而且學生都說,相較之前的練習,這兩個練習輕鬆許多,練習意願又提升不少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這幾天課後電訪的學生,都是後來增加臉部肌肉、舌頭練習的學員,果然臉部協調跟共鳴腔打開的狀態,都相較過往學員穩定,對於這樣的成效,我自己頗感滿意。

增加了新練習,自然也會出現過去不曾有的情況。有位同學聽起來呼吸道打開了,共鳴位置也正確,但舌根繃的很緊。聽了他的練習情況,應該是類似運動完後沒有伸展放鬆,導致的緊繃,請他做了幾個伸展動作,舌根放鬆後,聲音聽起來就不緊繃了。

有學生說,不知道是不是錯覺,怎麼覺得練了舌頭,身體也好像放鬆很多。應該不是錯覺,因為我也有這種感覺,之前聽林治療師說,舌繫帶一路連到腹部,所以舌頭對了,應該對於身體協調也有很大幫助。

以前只會自己發明的舌頭仰臥起坐時,舌頭總是很容易被學生放棄的練習,後來採用趙醫生的一些練習,還有上次跟若菱練發聲時,自己揣摩出的方法,努力找出讓學生不覺得麻煩、願意做的練習。

說是讓學生願意練,其實也是讓自己願意做,畢竟太累我也容易偷懶,所以很認真研發有效又不複雜的方法。方便的發明,多是懶人研究出來的,我挺認同這說法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課例行電訪,學生聲音聽起來有些疲累。雖然之前就知道這位同學身體較為虛弱,但從他之前的練習狀況來看,不該是這種情形。

學生說應該是因為前兩天有整天課,所以很疲累。的確講兩天課很累人,但他的背呈現一種沒出現過的緊繃。於是先詢問前兩天上課姿勢,再確認了他跟我講電話的狀態,發現他站著會不自覺拉撐背肌。

這種情形是第一次遇到,我迅速在腦中思索解決方案,請他先背靠牆站試試,果然背就放鬆,聲音恢復正常。趕緊要學生感覺跟剛才有什麼不同之處,請他記憶兩者差別,之後站著上課時,要稍微有意識的注意。

學生說,真是細微的差別。
的確,發聲練到後面,調整的都是這種細節。上課幫他們找出身體慣性,拿掉壞習慣,課程結束後的半年間,身體慢慢適應新習慣的過程中,就會出現類似這種以前沒發生過、自己不容易察覺的代償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