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發聲教學 (19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學生聽力跟身體感受度都不錯,加上有運動習慣,身體控制力也挺高。而且這位學生感受到的自己聲音,跟我感受到的很接近,最重要的是,他聽了我的感知異同後,也能轉化成他自己的感受,往正確的肌肉協調跟呼吸狀態前進!很難得遇到同頻的人。

自然音高練習,我本就會帶學生找到兩個聲音參考點,這位學生在鼻子跟臉頰,跟我感知自己的位置很相似。當他能維持在鼻子,也就是正確位置時,我請他試著除了鼻子也放在後腦杓。

我自己的自然音高位置,一開始也是在鼻子上方,但後來我發現最完整的狀態,是在鼻子與兩邊太陽穴跟後腦杓整個環狀區域同步振動時,聲音狀態最好。

他當下就是直接用力把聲音拉向後方,自然音高就掉下來了。這時我請他注意呼吸狀態,但呼吸比較細微,他有些抓不到,我便請他感覺腹部力量差異。

在正確位置時,整個腹部是平均用力的,掉下來就變成只有下腹用力。他很快便掌握到之間差異,趨近正確狀態。接著是臀部,因為有了腹部感受,很快就掌握住臀部緊繃抬起的感覺。這時再帶入第二週身體重心練習,放鬆上半身,讓核心力量不緊繃,果然穩定度更好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速度球練習

今天的學生平時沒在運動,當我建議可以做一點些運動時,他好奇的詢問為什麼。因為肌力不夠,就沒辦法協調身體用力狀態,自然無法控制聲音。

通常我會這麼建議的,通常是需要對多人,或長時間說話的學生,尤其是幼兒園、國小老師。高中以上老師還好,畢竟他們不需要時刻跟學生「比大聲」。

儘管臉部肌肉協調,可以改善聲帶緊繃,讓說話比較舒服,但在需要壓過他人聲音的場合,若身體力量不夠,很容易又會因為越講越用力,導致拉扯聲帶,造成喉嚨不適。
這也是詢問學生職業,請他們大概說明遇到困擾的原因,除了觀察說話方式,更重要的是理解說話的「需求等級」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收小腹,一直都是發聲課很重要的部分。通常有練過舞蹈的學生,都能蠻快掌握,目前遇過最快的是練過肚皮舞的,馬上就能理解。

依循Jerry說的「肚子像是被人揍一拳」,我做了更好說明跟理解的轉化,運用上半身的彎腰放鬆,再以提臀、上半身不拉扯,讓學員理解如何練習。

但畢竟「捲進去」這概念還是太過抽象,我會直接讓學生戳我肚子,讓他們理解硬跟軟之間的差別。最近這部分又進化了,我直接讓他們戳著我的肚子,慢慢從直立到蹲坐,讓他們感受全程放鬆的「捲進去」過程。

再運用網路影片學來的誇張內收技巧,讓學生了解腹部「內捲且保持柔軟」的好處,表演肚子收到極致也不影響說話的「特技」。加上這些更細緻的肌肉控制示範後,果然練習時間減少許多。當然是比較沒在運動,或體感較弱的同學,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掌握,但相對過去,還是比較快吸收跟理解。

除了學生學習能力提升,對於自己強化的肌肉控制度,也挺滿意。今天的學生學過街舞,當我表示之前練過,覺得自己跳的像僵屍時,他看著我的示範說,現在應該沒問題,可以跳得比較好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最後一堂課,總會讓學生感覺說話很忙,要注意的事情原來這麼多。今天的學生問,所以我該關注哪裡?我請他放在身體協調上。他又說,我都不需要去想該做什麼嗎?對,千萬不要想,越想呼吸越亂。

我們本來就會呼吸,越想著要怎麼呼吸,越偏離正確呼吸狀態。小孩練發聲很快,是因為他們不會去想為什麼,只是照著做,身體自然找回正確狀態。

看學生依舊卡住、疑惑的神情,我繼續用睡覺時也能自動呼吸的例子,說服他放掉頭腦控制。我請他連身體協調都先不要關注,將身體放鬆後,什麼都不要想,專注做動作就好,果然聲音就順暢許多。

學生又問,雖然現在做到了,但我怎麼知道我在做什麼,這樣回家怎麼練?我請他不要急,繼續放鬆做動作,然後感覺這樣的用力方式跟平常有什麼不一樣。

練發聲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,還得拿掉大腦的控制欲,這對於我們習慣用大腦工作的人來說,很不容易。我懂,因為當年我也花了很多時間,才終於甘願把身體主控權還回去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堂發聲課道具

記不得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瑜珈球上課,一開始是拿來練坐姿重心,那時好像是看到北歐有國家,小學生都坐瑜珈球上課,說能夠幫助訓練身體穩定度,所以試著開始使用。

後來發現許多學生髖關節不靈活,又跟教練討論出瑜珈球訓練法。練共鳴腔,發現學生上半身太過緊繃時,也會讓他們躺在球上放鬆。

為了幫助孩子調整站姿,除了貼牆,也運用高舉瑜珈球強化背肌。這方法成人也有效,而且追劇就能做,所以學生接受度挺高。再加上拳擊教練帶的練習,妍羚老師帶的死蟲,瑜珈球能做的練習真的很多,而且也不是太困難。

所以每次發聲第二堂課結束,只要家裡有空間可以放,不少同學下課回去都買一顆放家裡。有些家長也回饋說,小孩自從用了瑜珈球後,身體靈活度提昇很多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尋找自然音高,也就是找回聲帶最放鬆的說話位置,我通常會用三種方法幫助學生練習。一開始是因為有些學生不擅長彈唇,或有人比較難感受聲音振動位置,所以提供多種練習方向。

後來發現,三種練習方法,其實是在感受自然音高的不同狀態,也算是前三堂課的整合。彈唇可以感受身體用力,彎腰能找到最放鬆的聲音,貼牆則是穩定度。

因為今天的學生臨時週日接了個工作,他自己試著用前兩堂練習帶入,但總覺得怪怪的、不太順。畢竟呼吸協調是第五堂課才會帶到的複合練習,前兩堂的內容還沒辦法控制呼吸,只是先讓身體慢慢重新適應新的呼吸方式。

只能先調整課程順序,用基本音高整合跟呼吸圈先應急了。當然也是因為,有前兩堂課臉部肌肉協調、身體重心、中段放鬆的基礎,也能找到基礎音高的關係,才有辦法做這樣的調整。

而且明天就得實際應用,三種練習學完就得試著整合起來。貼牆又彈唇,也就是穩定用力,沒什麼問題;放鬆彈唇也能做到,但就是不穩定,也就是穩定就放鬆不了、放鬆就穩定不了。但完全不意外,畢竟才第三堂課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練習第三堂課結束,學生不解的問,他覺得自己的聲音雖然在做每個練習時,聽起來好像有些不一樣,但感覺很不穩定,為什麼我卻常常說他的聲音「現在這樣很好」?

因為已經來到第三堂課,通常學生進來,我會觀察之前課程內容的練習狀況,跟他原本聲音比較,是否有往正確發聲位置前進。如果把聲音分成亮度、厚度、飽滿度幾個面向,臉頰提高會增加聲音飽滿度,放鬆下巴增加聲音厚度,眼睛正確用力可以提高聲音亮度。

若以整體看,現在的聲音當然稱不上好。但將每個練習拆開來看,的確在某個項目有呈現出「聲音變好」狀態。尤其第三堂課練舌頭,將呼吸通道打開,更明顯感覺臉頰抬升、下巴放鬆,因此會在某個瞬間,達到某個狀態的「極佳狀態」,儘管只能維持兩三秒。

所以放鬆上唇後,聲音變高、來到最佳亮度;回到正確舌根力量的瞬間,聲音飽滿度跟共鳴位置極好;放鬆舌繫帶,讓下巴更放鬆,在一瞬間達到聲音最佳厚度。

都只有短短幾秒,也許只有幾個字,因為很專心在關注學生狀態,所以我能捕捉到那短暫的穩定,但對學生來說,幾秒後就衰減,自然感覺聲音不穩定,雖然不太一樣,卻無法理解好在哪裡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對於下巴的觀察,好像又有了這麼一點進步。

今天的學生也是下巴過度用力類型,最明顯的觀察點就是下唇比上唇大,上唇類似內包般變薄了。

除了放鬆下巴、抬臉頰、上唇練習,現在我還會用輕咬壓舌板協助。我之前都是從下巴前端這邊觀察,請他們改為向下,但都需要花比較長時間,才有辦法掌握。

這位學生之前來諮詢時,我有帶他做力量後移、顳顎關節活動的咬臼齒練習,因為幫他複習,從這裡帶入下巴放鬆,反而打開了之前我沒聯想到的盲點。

試著讓學生從後方位置的改變,感受下巴的往下,果然比較快掌握到所謂「下巴上下移動」的感覺。因為後方開合動作比較大,比較容易看見跟感受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課最累人的,就是第二堂尋找身體重心了。

臉部肌肉或舌頭,都挺容易同步感受,但身體肌肉量較大,不少還是深層運作,加上體型差異,例如胸骨突出,在觀察跟同步感應上,就得更聚精會神,努力找出調整方向。

而且身體中段的連動更複雜,如何協助學生一段段「分開」,讓該放鬆的地方柔軟,該用力的地方出力,總得不斷示範、協助動作,甚至幫學生拍照對比細微差異。

他們的身體動作,在我眼中,像是被放在有許多細小格子的繪圖紙上,貪心的想看出每格的變化與差異。有時覺得自己也太走火入魔,就像在玩「威力在哪裡」遊戲,專注掃過每個區段,試圖找出所有卡住的點。

雖然耗體力傷神,但還挺好玩的。尤其協助學生盡可能將各部位擺放歸位,進入不需要出力說話,也能發出穩定清楚聲音時,那感覺就像完成一項藝術品,讓人欣喜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課上完,學生說,這堂課也一樣要同時關注好多位置。剛開始練習,同學們都會說類似的話,不過是想好好講話,怎麼要注意這麼多事情。

第一堂課從下巴、臉頰、上唇到眼睛,最後還有肩膀放鬆,光臉就三個區塊、三種用力方式,中段除了臉頰,還有上唇兩側跟中間,五個點要練。

第二堂除了收小腹、髖膝關節、腰腿臀外,協調還不錯的同學,還會加入胸口放鬆,最後再關注臀部兩點,也就是身體重心。第三堂看似只在嘴打轉,但整套練下來,洋洋灑灑也有二十來項。

練發聲剛開始真的有些辛苦,除了得先打掉重練,因為還無法協調,只能區域性塊狀練習,所以無法套用在平時說話上,真的會有種「自己到底在練什麼」的挫折感。因此讓學生理解這只是一個過程,會是非常重要的事。

學生最常提出的問題是,我聽不出自己聲音的差異怎麼辦?一開始聽不出來很正常,尤其發聲練習又是細微改變。因此我會幫學生找到「正確」與「偏差」兩個基準點,讓他們確切感受這兩者之間的差異,只要有了兩個差異點,往正確方向去就對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傳訊息來,說這幾天有些沙啞,想知道是不是說話方式出了什麼問題。聲音聽起來跟之前出現的情況類似,整個卡在喉頭,肩頸感覺前傾嚴重。

詢問了一些近況,請他先貼牆緩解。幾分鐘後,他說有將肩膀向後,但聲音好像沒太大差別。肩膀向後是我之前教他,在工作時快速緩解用的,畢竟工作時,總不能重要事情講一半跑去貼牆。

肩膀向後只能打開胸口、避免聳肩,但對於脖子或其他偏差是沒有改善效果的。牆壁就像一把尺,能夠協助找出身體偏差。因為生活中有太多讓肩頸偏差的事物,尤其是手機。

前陣子準備搬教室時,我的背突然異常疼痛,醫生提醒我駝背很嚴重,才驚覺因為忙碌,又忽略了自己的體態。後來開始打包、搬家、整理,每天回家都至少伸展半小時以上,隨時隨地也都會提醒自己,有意識的將力量放到背部,避免又因為勞累,產生肩頸偏差。

每天用手機電腦、睡眠不足、身體勞累、運動量減少,都是肩頸偏差產生的原因,一不注意,就很容易讓聲音壓在喉頭,導致說話吃力或喉嚨不舒服,真的需要時刻注意,半點都不能馬虎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發聲學生在學物理治療,覺得我用肌肉協調的方式練發聲很有趣,剛好能對照他最近的學習。

練習過程中,他感受到自己在使用平時不太用到的肌肉,也將他在物理治療學到的知識與我分享。透過他的講述,一邊觀察他的肌肉運用狀態,一邊也體察著自己身體,確認著多裂肌的存在,剛才還特地搜尋了一下,這到底是長什麼樣的肌肉。

他興奮的說,好想馬上理解整體是怎麼協調,卻發現無法好好控制肌肉,畢竟平時根本沒想過要練這些地方。他就跟大多數學生一樣,當我問「你有發現我的臉在說話時,跟你的臉動方式有什麼不同?」時,從來沒想過需要觀察這些。

他覺得自己發現了新大陸,我也是。儘管我不是很理解那些肌肉名稱,但透過他的說明跟感受,再對照他身體力量的轉移跟改變,總覺得自己似乎又懂了一點什麼。

開始期待接下來的四堂課了。感謝每位願意跟我分享討論的同學們。在協助他們了解自己聲音的同時,讓我也獲得許多新的發現跟成長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之前眼瞼肌無力的學生,聲音明亮許多,原來兩週前動了眼瞼肌手術,他說,終於能感覺到眼睛力量了。

那時不論是瞠目練習,還是維持自然音高,他都覺得有些吃力。除了聲音聽起來沈悶,他的眼睛總讓我感覺不是很想聽人說話,甚至有種不在乎的睥睨眼神,但他其實沒有這樣的意思。

手術後,不但音高回到正確位置,也明顯感受到上半臉力量的回歸,有點類似花苞綻放,原本下沉、悶住的聲音被「打開」了。

學生還跟我分享開刀時的情景,因為只有局部麻醉,當醫生牽動眼瞼肌時,可以感受到臉頰、嘴角都被往上提起,他覺得很有趣。的確是很特別的經驗,但我聽著覺得好痛,希望我沒有機會動這種手術。

聽著穩定的聲音,很替他開心,也很感謝同學們,總會跟我分享各種經驗,讓我獲得不少知識,也能關注到更多觀察點,進而提升聲音判斷力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電訪兩位發聲學員,聲音都維持的不錯。近期學員課程結束後,都有蠻好的成效,表示新的課程進度安排還算合宜,稍感安心。

學員課程中、課程後狀況,都是內容調整很重要的評估,也能藉由大多數學員聲音共通點,發現近期容易出現的聲音困擾,在還不是太嚴重時,即時將偏差調整回來。 

兩人都出現喉頭、胸口用力問題,這是最近一兩年常出現的聲音狀態,正在上課的學員也有不少這種情形出現,大多出現在感冒後。因為生病時喉嚨不適,喉頭不自覺用力,造成下巴、胸口前推。

由於變化十分微小,十分容易被忽略,若沒有調整回來,便會陷入惡性循環,一段時間後,可能又會跑回以前不舒服的說話方式。這也是為什麼需要電話回訪的原因,盡可能幫助學生避免掉這些細微偏差。

通常我會請他們貼牆。牆壁就像一把尺,能幫我們找回正確姿勢。其中一位學生練過肚皮舞,我便直接請他找到跳肚皮舞的身體重心,再放鬆胸口,用比較習慣的方式調整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拋球是我很愛用的聲音練習,每次拋完球,請學生模擬剛才的狀態,大多無法一次做到,但當我請他們把球拿在手上,即使不做拋球動作,聲音也能回到剛才練習的聲音質感。

這時學生總會驚奇的說,好神奇喔!為什麼會這樣?這應該也能算是一種大腦錯覺?拿著硬式網球的重量感,正好跟說話需要用到的力量差不多,所以握住球,身體自然就進入說話需要的力量狀態,在模擬上就會容易許多。

一般對聲音的概念,多是大聲、小聲,很少會覺察聲音的集中、距離。最近看到有人分享「那些年從哆拉A夢學到的科學知識」,我的聲音距離感,也是從「聲音凝固劑」這集發想而來,小時候愛看這些充滿想像力的漫畫,還是有些好處。

聲音看不到、摸不到,有了一顆看的見飛去哪的球,就能藉由丟球,明確感受到身體動作、力量轉移,就算聽力還不夠敏銳,也能聽出些許不同,只是協調能力或肌肉控制度較弱的人,需要花點時間練習,才能讓聲音跟動作合一,連續流暢。

一開始用拋球練近、中、遠各種距離感,後來加入聲音強弱,即使不需大場演說的學生,也能運用不同距離,讓聲音聽起來更有層次。對於聲音內斂型學生,更是理解聲音外放的好工具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雖然大多數學生困擾於說話太小聲,但偶爾也有跟我一樣,需要控制音量,學習如何小聲的學員。

說到小聲,大多數人總會直接放輕力量,或是讓聲音發散、變虛,但這樣容易聽不清楚,對聲帶也不友善。每次在醫院等需要輕聲細語的場所,很常聽見有人這樣說話。

如果大聲是把聲音拋出,小聲就是把聲音收進身體裡再拋出,身體使用的力量一樣,但因為先把聲音「收進身體裡」,所以聽覺上便感覺變小聲了,但仍能保持紮實及清晰,聲帶也不會受影響,只有身體需要用比較多力氣而已,也就是使用更有力的腹式發聲。

若把音量放在一條線上來看,最放鬆舒服的音量,使用的力量是零,越大聲跟越小聲則是往兩端延伸,用的力量是一樣的。通常我會在發聲最後一堂課,找到身體力量、理解呼吸圈後,才帶這個練習,學習如何把聲音「收進身體裡」。

將聲音「收進身體」的概念,有點類似貓叫。大聲說話類似狗叫,很直接的將聲音往外推出,像是直接投球,聲音感覺比較有攻擊力。貓叫則會先往內收,類似將手往後轉一圈,才將球拋出,將聲音先收進身體再出去,聽起來音量就會小上許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彎腰伸展找自然音高,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練習。儘管號稱「發聲課裡最抽象的部分」,但經過前三堂肌肉協調訓練,每位同學都能順利找到,速度快慢而已。

這個練習很重要的部分在「完全放鬆上半身」。最常用力的部位是脖子,但若臀部力量不夠,也會出現膝蓋緊繃狀態。一般臀部力量在第二堂課就會建立,所以大多同學來到第四週,已沒有這問題,但總有例外。

今天兩位同學,情況剛好相反,出現有趣對比。一位是站著聲音比較正確,坐著找不到臀部力量;一位是坐著聲音比較好,站著會小腿過度用力。

站姿不行,那就從坐姿開始。先找到坐著的膝蓋以下放鬆狀態,再把這感覺帶入站姿,並將臀部輕靠牆壁,放鬆膝蓋後才開始彎腰,果然臀部力量就進來了。

坐姿找不到,那就先練背肌,穩定上半身之後,再運用高抬腿,找到臀部力量,再靜止坐在椅子上,讓身體記憶,聲音就不會壓低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朋友舌頭開過刀,前半段幾乎與下顎黏合,等於三分之二的舌頭不能動,導致說話有些大舌頭,詢問我是否有辦法改善咬字。

聽到舌頭無法動有些心慌,畢竟咬字就是靠舌頭,都不能動是要怎麼說?但幾秒後,想起多年前那幾位漸凍人學生。那時的我,乍聽要帶漸凍人練發聲,第一個反應也覺得怎麼可能,但現場看到他們,反而能專注確認他們身上還能活動的肌肉,儘管無法讓他們聲如洪鐘,至少說話順暢舒服許多。

想到這,對於自己的慌亂有些好笑,尤其我總跟學生說,說話主要力量在舌根,理論上只要強化舌根,讓後半段帶動咬字,絕對能有所改善。

自己不再糾結後,定下心來專心觀察,並模擬他的說話方式,發現是因為舌頭不能動,導致嘴兩側的臉頰肌肉過度用力,連帶讓脖子都用力過度,說話才會大舌頭。

我先試著讓他放鬆下巴,把緊繃的肌肉放鬆,再提昇蘋果肌力量,幫助帶動直向口型。並用了從妍羚老師那學來的直接方法,教他按摩舌根,打開呼吸道。最後我模仿他的舌頭狀況說話,說明練成後,能夠達到的說話狀態,即使無法完全正音,但大舌頭絕對可以解決,只是說話會比一般人辛苦許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教學心得】將新練習整合融入課程中

線上發聲來到第三堂,這次將新增的練習分成三部分穿插加入,流程還挺順的。只是自然佔去部分時間,有兩個練習必須挪至下週,因此後面三週的課程內容,依舊得繼續微調,但目前為止,對自己的整合還算滿意。

每帶著學生練一次,我自己也練一次,總能在帶練過程中,感受到自己聲音的打開跟飽滿。最近看自己的錄影或照片,有注意到臉頰協調的改變,不論在唱歌穩定還是說話維持,也感覺到喉頭、舌根位置,有了些許微妙變化。

唱歌最有感,因為我唱歌一直都是用「複製貼上」模式,直接模仿歌手。跟若菱聊過才發現,我很擅長將他人聲音複製轉化成自己聲音,所以能夠幫學生調整,但卻沒想過將這個方式用在自己練唱上。

那次轉化出一個方便自己定調的方法,後來不少學生也都說簡單好用,能很快找到自己基礎音,這部份今天沒有帶入,總覺得應該放在後面課程中比較適合,還需要思考如何整合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這兩天的學生,說話時下巴都會過度用力。以往下巴用力,我關注的多是橫向拉扯,經妍羚老師提點後,我開始能夠看出學員下巴中間用力「頂」的問題。

自從被妍羚老師說我的下巴很緊繃後,我這兩個月都很認真關心下巴,加上有不少學生下巴可以觀察,我終於比較理解妍羚老師所謂的下巴緊繃,跟我以前認知的有什麼不一樣了。

他們的共通點就是上唇緊繃,導致臉頰上半部無法施力,所以臉頰乍看是有力的,但其實只有下半部在動,所以口型扁平,造成嘴巴空間狹窄,舌頭無法後推,兩側咀嚼肌因過度用力而結實。

成人雖然需要花較多時間調整,但相較之下容易許多,因為只要讓他感受到改變,就會願意配合練習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,就得盡可能將練習變有趣,想辦法拿出各種手段,並努力簡化,讓孩子容易理解、配合。

不是很喜歡帶低年級以下的孩子,因為他們容易因為害羞、不想配合,就不開口說話,只會搖頭、點頭。好不容易拐他們說出口,回答大多不超過三個字,只能想辦法在這短短句子中,快速分析出肌肉用力模式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