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發聲教學 (19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Q版小蛙老師.jpg以往調整學生聲音,我大多用「推」的,通常推過一次,學生就比較清楚該怎麼用力,聲音就會穩定許多。營隊孩子不論聲音大小,每個人都能發出不用麥克風讓全場聽到的聲音,都是在半節課時間裡推出來的。

但這方法很難讓別人理解如何執行,因為在推的過程中,我其實需要感受每位學員身體的力量變化,算我自己的異能?所以我一直在想「替代方案」,找個能讓其他講師運用的方法。

原本只是用開合跳讓身體放鬆,這個營隊我直接拿來當作「推」的輔助。雖說開合跳沒有推的效果好,因為感受力連結比較弱,但孩子們會為了不要再跳,試著記憶聲音狀態,以結束這既累人且近似懲罰的練習。

試了幾個孩子,效果還不錯,感覺這方法比較容易操作,應該其他講師也能上手,再找時間讓他們試試。

新技能總會在不經意中出現,繼續努力簡化練習方法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線上發聲課學員回來上實體一對一課程,聊到線上跟實體課程的差別。

學生說,他覺得我都講得很清楚,講解的內容不論實體或線上他都能理解, 可是現場他比較能看清楚動作。我疑惑的說,可是我在線上也都拆解的很詳細啊?他說,在視訊上,是老師你給我們的角度,可是在現場,我可以用各個角度觀看你的示範,感覺比較全面。

的確是!不僅學生看我的示範比較全面,我其實也能比較全方位觀察學生,不僅是表情、動作,包括身體的用力、情緒的掌握都更細緻,能更快速判斷怎麼協助他們。難怪我一直覺得線上課比較「塊狀」,一直以為是不能帶入下半身協調這部分課程,才讓線上課不夠全面。

真是突破盲腸!看來視訊課可能得改用三百六十度鏡頭來上課了。難怪我比較愛實體課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的學生,明明才準備升高中,卻足足高我近一倍身長,若不是那張還帶點稚氣的臉,真會忘了他只是個青少年。

我提醒他說話時會有駝背抬脖子的習慣,他說,這的確是他一直以來的困擾,因為他太高了,所以跟旁人說話就會變這樣。也是,我笑著說,可是你看我跟你說話,視線雖然看著你,卻沒有刻意抬頭或仰起上身對吧?我示範了跟身高較低的人說話的模樣,要他模仿我的動作,結果他擺出了一個奇怪角度的姿勢,更不知道該怎麼站了。

先讓他理解怎麼不以上身或脖子牽引,轉而用轉移臀部重心,改變身體姿態,再改善膝、髖、小腹之間的連動。由於他有練花式滑冰,因此我請他來個滑冰動作,再根據剛才的調整,慢慢將姿勢縮小到接近站立,奇怪角度就消失,即使站直,也能直視像我這樣跟他身高差一倍的人,聲音也變好了。

對麥克風或螢幕說話也是同樣方式,練說話,臀部真的很重要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最近在一對一課程裡,試著加入唇繫帶跟舌繫帶放鬆。

果然如我所料,舌繫帶放鬆對多數學生來說,還是比較沒辦法接受,不過因為原本就有不少方法輔助,倒也還好,只是林治療師用的手法比較快速。

但唇繫帶效果還不錯!尤其來上課的學員,許多都是臉頰肌肉力量不夠,導致上唇容易緊繃,而且唇繫帶放鬆相較來說,比較簡單,所以接受度也較高,當然,無法接受的同學,我自然也有簡化的演練方式。

放鬆唇繫帶之後,聲音明顯有變好,臉頰也比較容易用力,也能縮短放鬆上唇的時間,解決上唇緊繃、橫向口型過多的問題。唇繫帶放鬆補上了臉部肌肉很重要的一塊,感覺練習更全面,學習效果也提升不少,挺好的。

我自己這段時間持續放鬆下來,發現只要放鬆唇繫帶,音高就會回來,彈唇也會輕鬆許多;放鬆舌繫帶,聲音厚度跟共鳴瞬間拉升到自己滿意的位置。而且剛開始放鬆時真的覺得像酷刑,有如撕裂傷般的疼痛,慢慢疼痛感少了許多,抓的位置也感覺比較深入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請我聽朋友的聲音,想知道他的聲音如何,是否有可以調整改善的地方。我跟學生說,他朋友的聲音已經有些偏低且下壓,用力位置幾乎都在下巴了,不嚴重,只是聲音比較扁沒這麼圓潤好聽而已。

學生說他想讓朋友來諮詢,我問說,他自己有感覺聲音不好嗎?學生說,沒有,他自己覺得沒什麼問題,因為他以前有參加合唱團,所以覺得自己的聲音不會有問題,但他還是想問問對方願不願意來諮詢。

這讓我想到當年胃食道逆流去看醫生,醫生禁止我吃這做那的,當我提出抗議,反駁其他人也沒有這麼嚴格控管時,醫生只淡淡說一句:「別人不在意聲音變低變啞,可是你在意。」的確是,我很在意,我對聲音的標準很高。

儘管我很在意,卻沒意識到自己聲音的變化。治療灼傷咽喉肌肉,跟治療師聊天,說起我在配音,會配小女生時,治療師說,你聲音這麼低,怎麼可能配小女生的聲音。當下我腦中閃過的是,我聲音哪裡低了?唱歌老師也曾說我聲音不應該這麼低,當時一起去的朋友說,老師一定沒聽過你唱張雨生。

對朋友來說,我聲音一直都很高,但事實是,我的聲音那時真的變低了。對旁人來說,高音人聲音變低一些還是很高;對我來說,變化是每天一點一點出現的,我根本沒察覺。直到治療師聽到我以前的配音檔,面色凝重說,你都沒發現自己聲音跟以前差很多嗎?我拿過去幾年的音檔出來,一年年比對,才發現在每年降低一點的情形下,我真的沒意識到自己聲音已經跟以前差這麼多了。也是這時起,我才將「尋找自然音高」放進發聲課,就像樂器演奏前需要校准音,我們的聲音也需要。而且因為每人的聲帶、共鳴等不同,每人的標準音高也不一樣。雖說有機器可以測音頻、音高,但卻無法測出共鳴位置是否正確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自從有了發聲書,發聲課學員直接一人發一本,當作講義。說是講義,其實上課也沒什麼用到。今天學生上第二堂課,一來就把書拿出來,結果到下課都沒動過,我說下次不用帶來了,我們上課都在忙著練習,書留在家對照練習看就好,做的到比較重要。學生說,他喜歡這樣的老師。

我自己也喜歡這樣的老師,因為我很需要知道「為什麼」,我認為沒有科學不能解釋的事,而現今科學還無法解釋的,表示還不夠進步到可以解釋,就像古代人不懂電視、手機 一樣。小時候我就很愛看十萬個為什麼,也一直很喜歡演化跟歷史,因為,了解事物的根源,才看得見整體。

我國中曾一度不太敢問老師問題,因為有位老師,總會問同學有沒有問題,當我們舉手發問時,他就會說,你們這群小笨蛋!這題這麼簡單也不會,可以去撞牆了。這讓我覺得問問題顯得自己很笨,也會自責為什麼自己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,既然這樣也不用唸了,那科目成績,就是那時候開始變差的,到現在我都還很討厭那個學科。

但高中時,我遇見很棒的生物老師,他用的是自己手寫的重點整理講義,而且不管我們問什麼奇怪問題,都很有耐心的回答,本來就很喜歡生物的我,對生物的熱愛就是從這開始的。而且有重點筆記可以對照課本,讓我理解老師整理重點的要領,高三時,我已經能拿一張白報紙,在上面寫滿考試範圍重點,同學唸完就能考六十分以上。大學當社團幹部時,也發現我的分析歸納能力,相對同學來說好很多,有部分歸功於高中三年生物老師的手寫講義。

好老師真的很重要,當講師後我一直拿這兩件事警惕自己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員說,明明自己也不算太小聲的人,可是為什麼在做簡報時,聲音像是傳不出去?之前也有去特別學腹式發聲,可是總覺得效果不是很好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。

諮詢或上課前,我都會請學員說明自己的聲音困擾,一來我可以了解他對聲音的感覺與思考邏輯,二來也可以觀察說話方式,迅速判斷原因。我幫他放鬆了肩膀,再拿掉下巴橫向用力問題,喉嚨就舒服許多,身體力量也比較進的來了。

學員很訝異他是高音人,他一直以為自己聲音很低。很多學員以為自己低音,其實只是因為壓迫呼吸道,或臉頰沒力,導致音高沒拉提到應有的位置,而產生的「錯覺」。當阻擋聲音的緊繃問題拿掉後,原本的聲音高度及亮度就出來了。

最早教發聲時,我也總是從提肛腹式發聲開始帶,後來發現,若沒先解除上身緊繃,不但會減弱下半身力量,導致更用力說話,反而容易讓聲帶受傷,所以後來我都先帶臉部肌肉跟上半身放鬆。

學生很開心,問我上完四堂課就能改善這些問題嗎?改善絕對沒問題,但是...學生說,果然什麼事都有但書。我笑著說,如果想維持一小時以上聲音都很穩定,上完課後,通常還得練三個月到半年,這是無法縮減的歷程。我能找出最關鍵問題,可是我沒辦法幫忙練習,還是得靠學員自己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偶有學生發聲課請假的理由是,感冒好了卻還在咳嗽,因此認為不適合上聲音課。當我問需不需要幫他聽一下聲音,確認是不是說話方式跑掉時,多半得到的回答是「我每次生病都會咳很久」,這些學生總覺得這是常態。

但若他們願意回來課堂或跟我通個電話,咳嗽通常很快就停了,因為大部分病癒後的咳嗽,都是姿勢偏差造成的。學生總是驚訝於生病會造成姿勢偏差,但大家可以想想,生病時是否常伴隨著身體無力,甚至痠痛,整天只想躺著、窩著。而在病好後,是否有把窩著、癱軟的身體恢復挺直狀態?每回這樣問學生,他們大多會回我,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挺直狀態,或完全不知道自己姿勢有跑掉。

這時牆壁真的很好用,貼著牆伸展,若發現脖子、肩膀位置跟平時不同,那肯定就是跑掉了。昨天的學員,接起電話講兩三句就咳個不停,一聽就發現他聲音整個壓在喉頭跟胸口,開始他還說,這應該是我低頭講電話的關係。但正常講電話後,仍然咳不停,我先試著讓他將手揹到身後,打開胸口,卻只能恢復一半狀態。我只好問他能不能找面牆,照我們上課教的方式貼著,果然一貼上去,整個就打開了,也不咳嗽了。這時我的內心總會默默呼喊「我上課都有說」。

這讓我想到幾年前有位學員來上課,講沒幾句就瘋狂清喉嚨,當我說清喉嚨對聲帶不好,而且會越清越想清喉嚨,進入惡性循環時,得到的回答是「我從小就這樣,是過敏性症狀」。這時我總先不忙反駁他的話,就只是協助他調整說話方式,並請他改用咳嗽代替清喉嚨,第二週來上課時,幾乎已經不太清喉嚨了,後面幾堂課,再也沒有任何「過敏症狀」出現。如果說話沒有壞習慣,或不良姿勢,卻還不停清喉嚨,那可能真的就是過敏或遺傳,可惜很遺憾,大多數都不是。

使用電子產品、運動量減少,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「便利現代」的身體容易出現偏差,沒有生病卻出現生病才會有的症狀,請不要覺得這是正常的,或覺得自己體質異於常人,或是歸咎於最常見又不容易找出原因的過敏。很多時候其實只是我們不瞭解自己的身體,在沒有好好瞭解的情形下,隨便歸因於「我就是這樣,沒辦法」而已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呆萌袋熊立大功

有位學生總會不自覺把聲音往下壓,怎麼都抓不到自己的基本音高,想起上回幫聲音偏低學員設計的拋球法,拿了球要他試試。

一開始效果不太好,發現是他拋球力道過重,於是拿了我心愛的袋熊跟扭蛋殼過來要他試試。袋熊的重量果然比較剛好,幫他調整了施力點,習慣了拋接,才又改回拋球。

因為這次跟上回不同,會習慣性下壓,所以我要他把球拋高過頭,在球最高點時才說第一個字,果然聲音馬上不一樣。我又請他試著提高一個音階,再做一次,直到提到第四階,他說,這樣講話很舒服耶~我說,因為這才是你應該有的正確音高,他很驚訝,竟然差這麼多。最重要的是,這種動態方法很適合他,前幾堂老是感覺不到的音高,後來即使不拋球也能找到了。

他說自己有在家裡練習,但不好意思放給我聽,他總覺得自己的聲音很好笑。正想著要怎麼拐他把音檔放出來,就看他試著把袋熊立在球上,還說如果成功了就讓我聽音檔,結果沒想到我們家袋熊竟然真的爭氣的站穩了球,他很開心的說成功了!但轉頭突然想到,得把音檔放給我聽。幸好他還算個守信的孩子,後來靠著袋熊滾大球,不但聽完他的練習音檔,還讓他現場做了些練習,總算順利完成四堂發聲課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來了位有「高音困擾」的學員,事實上前幾天在電話中,我也將他錯稱為小姐,他的音高幾乎跟我差不多,一般人的中音對我們來說,已屬於低音範圍。

現代人因為使用3C產品跟生活形態關係,最麻煩的就是容易身體前傾、抬脖子,而這兩項對我們高音人,整個就是非常不利,因這兩個動作,會讓音階再更往上走。若又加上個橫向口型,壓扁共鳴腔,聲音就變細了。為了讓身體不要駝背(前傾、抬脖子),常常又會過度挺直,結果反而讓下半身力量散開,高音又聲音發散的結果,自然就偏女聲了。

最簡單調整的方式,就是將下巴、胸口放鬆,力量放回背、臀以打開共鳴,這樣即使高音,聽起來也不會這麼細或尖銳,等到控制度穩定,就有辦法下到中音,比較不會有聲音辨別錯稱的困擾了。

高音人很懂高音人的痛,當年也花很多時間練習,讓聲音不要這麼尖細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員說是聽了艾美講節目來的,說這集他覺得太精彩了,是目前為止他最喜歡的一集,聽了超開心~

今天幫他調整了說話時的「律動」。

記得當時第一位找我上一對一的口譯學員,因為他口譯的場,情緒都需要很高漲,所以我給了他一個律動,讓他在台上能同步跟上講者情緒,又不至於讓聲音不舒服。後來他跟我說,他連同步口譯時,都會在口譯室裡邊律動邊口譯。如果我沒記錯,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把律動帶進教學裡,把重心放在臀部,放鬆上半身,找到一個順暢的圓弧律動。

說話就是種全身律動,找到呼吸與身體律動就有好聲音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正確發聲讓聲音變飽滿渾厚。

唱「叫小番」那裡,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,原本唱高音時脖子會用力拉扯,但是放壺鈴時就沒有這情形,所以聲音才會飽滿許多。

相聲欣賞會莫名變成發聲書討論會,不小心又演變成腹式發聲體驗。

理論講半天真的很難懂,看到大家一臉黑人問號模樣,直接來個壺鈴體驗,用身體感受!雖然有重物壓著讓聲音較不連貫,但亮度跟呼吸狀態都好很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員說他在講電話時,對方都會覺得他的聲音比較高。這是因為手機或話筒貼在耳朵上,大腦會自動判斷聲音要往後方高處去,所以就產生講電話時聲音比較高,或講電話時聲音感覺比較內收的情形。

這位學生平時說話聲音偏低,導致語尾常卡在喉頭出不來,甚至講多了就喉嚨痛,因為他說話時習慣用胸外側用力,導致聲音卡住。所以我請他拿個東西往上拋,一來拿掉胸口與肩膀力量,二來讓字句的重音放在前面。

他說最近發現用「我」這個字定調,聲音就會比較高。果然當他說「我」時,很接近上拋物體的聲音,也接近講電話時的高音。突然聯想到「往後嗎?」這句神奇咒語,當年同學們講這句話時,聲音都會比較舒服且在自然音高上。這位學員用「我」定調的方式,跟「往後嗎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兩者都是說話時有走呼吸的正確路徑,也就是提高→往後拋到正確共鳴位置→往前推出,形成一個核心肌群有用力的呼吸循環,也就是正確的腹式發聲。再加上我這次的背部重心轉移新發現,幫他穩定下半身力量後,聲音果然又更能輕鬆推上高音,更加「女聲」了。

當年只覺得很神奇,現在已經知道為什麼,也能看出來學生聲音的流動狀態了,覺得自己進步很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0525發聲24期結業

發聲二十四期結業!相較第一週的細聲氣音,雖然聲音掌控度還不是很穩定,站在台上也能清楚讓大家聽見聲音。

每回到最後一堂課,大家總是說「都不知道要怎麼說話了」,雖然穩定力量在臀部,可是力量又得往前推送;穩定了下半身,還得注意上半身的放鬆,甚至舌頭的位置,說話怎麼這麼忙!

只要對自己身體有越來越多的覺察,一次一個位置慢慢穩定,漸漸就會發現說話越來越輕鬆,即使不需要很用力說話,聲音也能很清楚。

今天有同學說,他要跟自己的身體說抱歉,因為他原本能坐就不站,能躺就不坐,上了發聲課,才發現自己原來對自己這麼不好。於是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做運動,以前做家事幾分鐘就喊累,現在覺得身體越來越輕鬆。每回聽到同學們的這些回饋,總會很感動~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20518發聲第五堂

這週同學們最容易出現的困擾,就是一放鬆就全部放鬆,用力又全都一起用力。一直以來我都是用「推」的方式,幫大家找回身體的微妙平衡,就像第三週的腹式呼吸,即使是看似放鬆的吐氣,也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用力,讓身體在說話時能持續維持力量的平衡。

之前上過線上課的同學說,實體課好玩多了!因為實體課結合更多身體的運用,了解身體力量的流動,更能對聲音操控自如。理解了身體運用,再次回到舌頭、嘴唇、臉頰這些小肌肉,會發現控制字音清晰及呼吸換氣的能力提高了!

能夠恢復實體課,對我來說,最開心的就是,又能用最快的方式讓學員理解我在說什麼了,能跟學員直接碰觸,真是太好了。

雖說為了因應疫情期間的線上課,以及邀講時減少與學員近距離接觸,我「研發」出一些不需接觸也能讓學員做到的方法。但身體核心平衡這部分,一直都還沒辦法,因為對於說話來說,這裡的肌肉實在是動得太微小又太分區局部了,當然,如果給我幾個月時間,還是能慢慢讓大家理解,但如果要在短短幾堂課裡,直接觸碰是最快的了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20511發聲第四堂

在還沒有加入另外兩位老師的課之前,這堂課是第二週課程。有次上課前,我問大家練習有沒有問題,有位同學說老公問他是不是加入什麼邪教,怎麼一直作怪表情、發出怪聲音,我說,那你這週回去,他肯定確認你就是加入邪教了,因為這週的練習更像。

這週主要幫大家找自然音高,以及找回放鬆狀態下最舒服好聽的聲音,所以發出的聲音整個就「很詭異」,不管是所有人一起邊走路邊發啊的練習,還是找胸腔共鳴基礎音,都不像是平常會發出的聲音。所以我總要叮嚀同學在家練,千萬不要出去嚇人。

每回走路練習,當大家越來越能找到自己舒服音高,慢慢能掌握上身放鬆發聲狀態時,我總會丟一句「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很像邪教儀式現場?」,這包袱幾乎每次都會響,很感謝那位同學提供每抖必響的哏。

已經很習慣學生說「這堂課跟我想的都不一樣」、「我原本以為練發聲是要一直念稿」、「我以為說話只要用聲帶就好,沒想到全身都要動!」。是的,套句我常說的:「身體不累,聲帶就累。」,歡迎加入刷新三觀行列,重新用另一個面向認識自己聲音,瞭解怎麼發出自己喜歡的最好聽聲音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0504發聲技巧第三堂

不論是一對一學員或大班課,找身體重心這堂課,總會讓學生很有感。這部份跟收小腹一樣,不是太好理解,因為都是非常細微的身體變化,我總會先讓學員在BOSU、瑜珈球上找到臀部重心後,請他們在板凳上複製同樣的姿勢狀態,用他們的手機拍張照,我幫他們微調後再拍一張照片,學發聲最重要的是先看見自己樣貌。

這張照片裡,就是大家圍觀「欣賞」第一位示範同學的坐姿。我調整後的線條會比他們自己原本的還柔和,但那細微的差異,如果沒將兩張照片比對著看,以及告訴他們要看哪裡,基本上是不太會發現的。有趣的是,明明已經看了同學的示範,後來的同學們還是出現同樣狀態。

發聲很難練的地方就在這裡,以為自己做到了,但其實並沒有完全做到,因為我們會囿於習慣。我當年練的時候,時常困在這些狀態裡很久,總要很長一段時間,才會發現這些差異,有所突破。所以我的存在,雖說是在幫助大家發現自己的聲音狀態,但其實也是在幫他們看見「終點」,減少練習時看不到目標及距離的焦慮感,也縮短練習時間。但縮短練習時間還是得練,沒練就是不會有。

我常被詢問「一對一只上四次,時間這麼短,會有效果嗎?」,或是「我學習很遲鈍,能夠練好嗎?」以前的我還真不敢說,但這幾年,我都會很肯定的跟詢問者說這是保證班。只要肯照我說的方法練,只有練快練慢的問題,沒有學不會的問題,因為我不是教學生怎麼做,而是讓他們看見自己原本應該有的狀態。既然是原本就有的,只要願意練,沒有練不回來的,因為你的身體本來就知道要做什麼,只是「暫時遺忘」了,我只是幫學員找回嬰兒時擁有的好聲音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線上同學會嘶吼唱腔解說

每回遇到有同學問這種我也不會的「應用題」,就得上網找資料。一查才知道,原來我以為的嘶吼並不是真的嘶吼,以前完全就是理解錯誤,還好有認真做功課。

光看分類頭都暈了,還發現自己看不太懂,學理跟理論對我來說實在有難度,只好直接聽歌去分析每種唱腔間的相同與相異處,洋洋灑灑寫了一整張的筆記,練習了將近一小時,突然覺得很像以前考試前幾天的臨時抱佛腳,練到喉頭肌肉都累了。

不過也因為研究嘶吼唱腔,找到一個假聲帶唱腔的聲帶喉鏡影片,終於理解上回那位聲樂學生的喉頭,為何會水腫成那樣。雖說之前看到他的喉鏡照片,有大概想像了一下,但實際看到影片裡喉頭的擠壓方式,再加上他那天示範給我看的狀態,我更能想像他喉頭當時的用力模樣,也是個意外收穫。這也是我喜歡學生問我問題的原因,因為串來串去,總會驚喜的發現其實是同樣的原理。

那天半夜點開某樂團的歌研究,差點睡不著,我實在無法理解這種像厲鬼叫的歌曲美感,對我來說驚嚇值太高。不過對於自己有辦法模仿這些唱腔表示滿意,加上有位教學老師在影片裡說,許多人第一次練嘶吼唱腔,都會喉嚨痛,我只覺得喉頭肌肉有些疲累而已,而且練完對聲音也沒什麼影響,表示我的低音跟聲音控制度又進步了一些,覺得開心~繼續練習,不是練嘶吼唱腔就是了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4期發聲技巧
久違的實體發聲課,兩年沒上課了,竟有些陌生,這兩年對發聲的理解跟節奏又不太一樣了,似乎得做點調整才行。

那天諮詢時,學員說他用手撐下巴,就會感覺聲音變比較好,看著他手撐著的位置,突然覺得,也許用這個方式,可以拿來做舌根力量訓練,對放鬆舌尖的練習應該蠻有幫助的。今天拿來試驗了一下,果然大家掌握度提高不少,又開發一項新技能。

雖說也習慣了線上課的節奏,可是實體課能直接幫學生微調,少掉很多解釋、多做些練習,對我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。本來很擔心這班人數不夠,很開心還是滿班了,期待這幾位同學六週後的改變~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學生說他在學習轉換另一位老師的聲樂系統時,喉頭肌肉出現水腫現象,從他的敘述中,像是在系統轉換時,用力不當造成的。

請他示範新系統老師教的練習方式後,發現因為是不習慣的唱法,導致高音時,下巴跟腰不當用力。先幫他放鬆了下巴,因為已經受傷,肌肉壓迫問題肯定要優先處理的,以免不斷刺激喉頭肌肉導致無法復原,屆時就可能影響聲帶健康,當年胃食道逆流時,我可是有過深刻的慘痛經驗。

接著就是協助融合新舊系統,也就是用肌肉協調方式,翻譯新系統老師希望他做到的聲音狀態。原系統比較接近美聲,新系統老師希望能增厚共鳴,加了類似我們配音的胸腔共鳴聲,因為這種方式需要的身體穩定力量更大,在還不熟悉新系統情況下,導致用錯身體力量。於是我先請他用原系統唱法,穩定正確身體力量,再引導他轉換加強力量的位置,將新系統唱法加入,應該是新系統老師希望的飽滿腔體就出現了。

還好我時不時會去音樂廳聽聲樂家演唱兼模擬,加上之前跟若菱交流學習來的經驗,大概理解新舊系統之間的不同,以及新系統老師希望他達到的狀態,即使我們兩人使用的專業術語不同,反正能找出問題,讓他可以順利轉換就好。

這兩次跟這位聲樂學員的交流,似乎又開啟了我對聲音的另一個視野,很開心能幫他解決問題,更開心自己對聲音的理解又增加了一些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