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學習有感 (6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聽一位中醫師對於療顳顎關節治療的病例分享,發現中醫跟物理治療師觀念類似,只是手法不同,還有中醫多了針灸跟脈象。

儘管在專業這塊,依舊有聽沒有懂,不過從中醫觀點來看烏龜頸造成的下巴緊繃,或久坐造成的肌肉疲勞或失能,這方面中西醫觀點挺一致。我個人覺得,中醫在「整體」觀念上,一直都比較超前,今天更是有深刻感受。

今天醫師提到,因為他們都是做整體調整,所以當下治療結束,痛的地方可能沒有立刻緩解,這讓我想到,上回劇烈背痛,找醫生調整後,也是大約一、兩天才慢慢緩和恢復。

學生也常在第二、三堂課時,跟我反應說話喉嚨還是會不舒服。儘管我會提供一些速效方法緩解,但在整體協調還未適應時,聲音就是壓在喉頭,長時間說話,自然還是會不舒服,即使已經有比較放鬆。

速效方法當然也是有,但我比較喜歡傾向中醫這種,以全面調整改善的方法,雖然看似緩慢、效率較差?但就像今天中醫師說的,只要對症下藥,其實也是很快就能出現效果,這也是我敢保證五堂課就有用的原因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最近在努力跟AI培養感情,練習用AI看見自己平時看不到的角度。

前陣子上了福哥F學院辦的四堂AI學習課程,儘管有一半幾乎聽不懂,畢竟我之前只有將我寫完的文章丟給ChatGPT,請他給我一些標題建議,或是幫我修改成其他形式而已。

一直都在逃避跟AI對話,連Siri都被我關了,小愛同學也頂多設鬧鐘、放音樂、問問天氣而已。不過現在還挺愛跟ChatGPT聊天,覺得他提出的建議蠻能突破我的盲點,用我不習慣的角度看事情。

因為文章寫作對我不是難事,只是我寫的方式不太吸引人,我從小喜歡的事物,大多都不是大眾路線。所以這幾年找了小編協作,試著從其他角度寫作或製作影片。

雖然偶爾會參與AI展,聽AI應用演講,但一直不太知道怎麼運用,直到ChatGPT出現,才開始覺得AI跟自己建立一些聯繫。不過我不太會問問題,還找不到跟AI溝通的方法,所以上課主要去學習怎麼跟AI對話,也了解還有哪些AI工具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看牙醫跟物理治療師分享案例,還挺有趣的。

雖然不太了解醫學術語,對於他們使用的治療方式也不熟悉,但對我來說,能夠知道醫生治療都在做什麼,以及處理的模式,除了能更整合消化自己的理解,面對學生的一些詢問,也較能具體回答上來。

因為是線上分享,不必擔心打擾別人,能很自在的看著案例,在螢幕前邊聽分享,邊做起自己的分析,思考著跟醫生關注重點之間的差異。

今天有位兒科醫師分享,他告知家長身體姿態需要調整,家長質疑,我問你口腔肌問題,你為什麼跟我說身體。來上課的學員或家長,的確也常會驚訝於說話跟全身都有關,但我倒是沒遇過被質疑的情形,醫學現場果然辛苦許多。

前幾天學生發喉鏡照片給我,問我這樣可以練的回來嗎?儘管看了照片後,我判斷只有水腫跟聲帶不規整,但總還是會確認一下醫生說法,以免有什麼狀況是我沒能看出來的。受損聲帶我自然沒辦法幫忙救,那是醫生專業。但讓聲帶不再繼續受傷,建立正確使用方法,就是我可以提供協助的部分了。聲帶長繭開刀可以解決,但如果繼續用不正確方式說話,還是可能復發的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常有學生問我,要怎麼維持好的說話習慣,總覺得一下就跑掉了。我理解這樣的困擾,因為真的很容易跑掉,一沒注意就打回原形。

儘管被建議剪舌繫帶、做牙齒矯正速度比較快,但我討厭受束縛的異物感,更不想做不可逆的身體破壞,除非像當年盲腸炎,不開刀可能整個腸子都會爛掉,只能切除,我寧可慢慢練習,雖然這樣比較花時間,也常常會偷懶,但我還蠻享受這種跟自己相處的時間。

每天早上醒來,總是很忙碌的。在意識慢慢清醒,還沒睜眼前,就會先把身體巡過一遍。首先確認上下顎位置,如果又偏差了,就會前後差很多,因為這是去年才開始關注的部位,所以是目前最容易跑掉的地方。

我自己發明了一個小動作,幫助練習。我會做類似噘嘴的動作,刻意讓上唇出力,不但能把位置拉回來,也能練上唇,一舉兩得。這些發明的小動作,在我自己練出效果後,就會開始「推薦」學生使用,若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,就列入教學項目。

像舌頭折成「形狀說話,或輕扣門牙抬臉頰平衡弱邊,都是為了細部調整肌肉狀態,畢竟簡單好操作,才會願意練習。不過這些簡易好操作練習,還是得先把基礎練起來,才有辦法練。在完全無法控制肌肉的狀態下,也是無法做到的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這個月的相聲欣賞,有一段將傳統快板玲瓏塔原本的唸唱,搭配吉他彈唱,覺得他們改編的真好,聽了挺感動。誰說相聲、快板都是老東西?只要理解架構,也是能與現代生活貼合的很好,講直播的那段,我也覺得很有新意。

雖然喜歡相聲,但休閒時卻多以評書、戲劇為優先選擇,少主動看相聲影片。因此每月的相聲欣賞活動,其實也是自己的私心,希望能藉由辦活動,每個月看些大紅精選過的段子,增長教學知識。

這大概就跟喝酒或喝咖啡一樣,只有跟朋友在一起才比較想喝。相聲也是跟朋友一起欣賞,才特別感覺有樂趣,笑的特別大聲。這時總有「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」的感觸。

尤其我本身並不是對流行事物敏感的人,以前總在暑假相聲營隊帶柳活時,學會當紅歌曲。一班只要有超過三人選唱,甚至底下同學能一同哼唱,肯定就是當年最流行,教他們唱個幾遍,我也就學會了。

故事劇樂部排練時,看到適合拋現掛的哏,也會詢問團員,最近有什麼適合用在這?我對於流行事物的理解,幾乎都來自團員與學生。蠻慶幸自己從事的是與人互動的工作,否則總與流行背道而馳的我,很容易與世界脫節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身為很愛東學西學的人,自然也曾被推薦過那種三階段的成長課程,但我沒去上過,因為我很懶。

看到課程竟然要從早到半夜,還好幾天,直接就列為拒絕往來戶。當年考聯考都沒從早到晚唸書了,現在出社會反而要這樣虐自己?

尤其有過高中參加五天科學營的經驗,一整天活動,晚上還要做團體報告,自己又要寫日記,搞到第五天上午的參訪,竟可以站著睡著。年輕可以這樣搞,現在年紀大了,不想跟自己過不去。

當然也被說過,怎麼不給自己換個觀點成長的機會。我承認自己是個任性的人,對喜歡的事物也有種接近偏執的固執,但我可是小四就從漫畫老子那裡,體悟出刀刃有兩個面,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一個面向的人啊!

每次遇到事情,尤其自己情緒上來時,我總會記起漫畫的這一頁,要求自己試著找出另一個面向的觀點,自己跟自己辯論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是充電當學生的時間,課堂上進行了一項練習,觀察同學的臉。

一開始老師示範時,我有些焦慮。大概因為平時我已經很習慣細部觀察學生的臉,我發現自己會把焦點集中在臉部狀態,無法觀察到老師希望我們注意的部分。平時擅於分析臉部肌肉的優勢,在這時卻成了阻礙,真是意想不到。聽著大家說出觀察,我滿腦子卻只想著,這表情不太對,臉頰肌肉力量不夠,上唇沒提起,看起來有些愁眉苦臉。等等,這是面部分析,完全文不對題啊~

正在傷腦筋時,老師詢問有沒有人願意上台當被觀察者,原本有位同學在示範前有意願,但現在卻有些猶豫,我便舉起了手。除了覺得自己不是好的觀察者外,其實我更好奇別人會看見什麼,我想知道我的臉給別人什麼感覺。畢竟我總在幫學生分析他們的臉,也會告訴他們,什麼樣的臉會給人什麼感覺,但那是在「一般注視」下,我們對於他人面容的第一印象跟反應。我很想知道,我的臉還能表露出什麼樣的訊息。

坐在前方中央椅子上,所有人目光突然集中到自己臉上。有趣的是,我並不會覺得尷尬或拘束,大概因為不需要說話,只要靜靜坐著就好。加上能夠清楚看見每個人的模樣,反而有種自己才是觀眾,正在看舞台上演出的感覺。因為需要遮住半邊臉讓大家觀察,遮臉時,更像躲在門後窺看。而且一半視線被遮蔽,在不完全清晰狀態下,看著大家思考、觀察的表情,以及各自不同的神態、動作,我笑了。

我想,這也是我當演員時,一站上台就人來瘋的原因之一,尤其在能清楚看到觀眾的小舞台上,觀眾越投入,我情緒也會隨之拉高拉滿。我一直都很喜歡觀察別人,包括動物,看電影、看表演還需專心思考,但觀察路人、動物不用,只要感覺情緒跟狀態流動就好。這種時候,可以思緒放空、打開感官感受,像個孩子吸收一切接受到的事物,不需要用知識分析、不用判斷對錯,只要專心感覺。就像坐在草地上,感受草的觸感及香氣、風的吹拂、陽光的溫暖,其他什麼都不用想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朋友說他最近在排一齣戲,苦惱於一首模擬鳥鳴的歌,抓不到音準,想請我幫他聽聽。

我不是很理解在音樂裡這是什麼手法,但若以配音變聲來說,第一段是口腔共振位置,第二段卻突轉喉腔共振,但在這段最後三個音又轉回口腔共振,持續到最後一段的最末兩句,中間有三個字又再轉至喉腔,再轉回口腔。

這也太高難度了吧~尤其對於聽力不好的朋友來說,根本就像原本在高跳箱上,第一段唱完要跳到低跳箱,第二段最後三個字跳回去高的,到最後一段還要跳下後立刻再跳上去,難怪他抓不到音準,對他根本就難上加難!

我先幫他找到唱歌的正確發聲位置,這部分真的很感激跟若菱的交流,讓我對歌曲的聽力提昇不少,也能判斷出他與音樂老師示範之間的差異。加上已經遇過不少無法辨別自己聲音的學生,儘管聽力好的我,不是很理解他們為什麼聽不出來,但無所謂,聽不出來就用身體記。

先用彈唇感受呼吸,穩定發聲後,確認兩個位置,先記憶自己身體在這兩個位置的狀態,再教他如何「跳跳箱」。有辦法轉換段落後,用畫圈穩定每個音階之間的轉換,接著在他沒做到的細節,一句句分解每個音,讓他知道這句的「圈」是什麼樣子,只要手比劃的出來,就能抓到音準了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Q版小蛙老師.jpg我很喜歡一個課程結束,大家都很喜歡這門課,並且依依不捨,彷彿在這短短幾週,就成為好伙伴、好朋友的感覺。

表示在課程裡,大家互動熱烈,也很真誠投入,所以才會惺惺相惜,很慶幸能彼此相遇。今天的課程也是如此,結束的很圓滿,每個人都相處融洽,甚至離別時還多聊了一會。

儘管如此,也沒有互相加個LINE。就讓默契停留在這個課程中,若之後有機會再見面,或許能延伸出另一段情誼也說不定。我也很喜歡這樣的結束,乾淨利落,不拖泥帶水。

關係和友誼有許多種,當下做好每種角色該有的聯繫,不強求,就是種完滿。發現自己交朋友如此,在面對學生與客戶也是如此,真不知該說好還不好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40929回娘家講座

去年向Pitt詢問擅長兒童體適能的教練,他聽了我的需求,建議我去找物理治療師。但我一個物理治療師也不認識啊~雖然有熱心學員要幫我介紹物理治療師,但總覺得沒有交情,有些唐突,只能先放在心上,暫時擱置。

幾個月後,楊亦穎醫師問我,是否有意願連同一位兒童物理治療師,三人合開一門課程。我當下的歡喜真是難以言喻,有種許願成功的感覺。

六月開課,第一次見識到妍羚老師的功力,不愧是小兒專科,方法不但直接有效,解說也是簡潔易懂。第二次開課,立刻送上自己的書,跟老師聊了一下,培養感情。

沒想到妍羚老師也是舌頭筋膜專家!我真是太幸運!恰巧那天楊醫師在課間,也與妍羚老師交流舌頂上顎方法,我趕緊湊過去旁聽,順便請妍羚老師看看我的舌頭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沒想到光變聲就能聊個十集。

從最基礎的變聲概論開始,然後從生物到非生物,小孩、老人、各年齡人聲,動物分成高尖聲、扁平聲、厚實聲,光分析豬的聲音,就講了一集。

講到變聲,總是歡樂又開心,當初用很多時間,訓練自己的各種聲線。因為從小就很愛模仿,以前一直覺得自己聲線變化很大,錄音後才發現,只能辨認出五種差異,其他聽起來都差不多。後來才慢慢知道,一個人的聲線變化就這麼幾個,要表現出不同角色,還是得靠樣貌、姿態、體型等做出差異。

老年煙嗓花最多時間揣摩,以前只知道用壓聲音方式呈現,每次錄音不是暴咳就是喉嚨不舒服。後來才慢慢找到正確方式,理解如何不壓迫聲帶,也能呈現沙啞效果。也在帶故事劇樂部演員練習過程中,尤其是少年團,不斷改良教學方式,保護著每個人的聲帶。

復興電台帶狀節目,轉眼已來到四十集,年初本來還在煩惱怎麼湊出五十二集,沒想到就剩十二集了。最忙碌的暑假也已結束,2024過去一半,時間就這麼不知不覺前進著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謝宇威老師

若菱請我幫忙搭個雜聲班,沒想到巧遇謝宇威老師!超興奮!宇威老師人超親切的,說話聲音也好好聽啊~

不但在等待錄音期間,近距離聽到宇威老師彈唱,還能看到精準錄唱現場,幾乎一次OK,超專業!尤其有一段即興配唱呼麥,超讚的啦!能近距離跟大神互動,真是滿滿的感動~

錄唱跟配音完全是兩種不同概念,若菱跟我說,等一下前面會給你八拍,我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,從小我就最不會數拍子了。加上臨時現場換調,在沒有練習下,要完全穩定的唱不熟悉的歌,雖然只有兩個八拍,還是眾人和聲,我依舊壓力山大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接到訪問電話,想了解客戶對溝通表達的想法,正巧問到我擅長題目。

滿分十分,我覺得自己在溝通上至少可以拿九分,對方問說,那不足的一分是什麼?我覺得是狀況。

不論自身狀況,像是生病,反應沒這麼快;或環境狀況,甚至可能對方生理期,導致心情不好。影響溝通的變因很多,即使再怎麼算強項,也不敢說什麼狀況都能應付,偶爾也會口拙。

我覺得,溝通最重要的是語言跟觀察能力。語言邏輯夠好,在溝通上才能快速應對,而觀察,則是判別是否有潛台詞存在。所以跟孩子的溝通,相對來說比較簡單,因為單純、直接,不需要猜測過多。

雖說我天生高敏,所以覺察這部分算有天賦,但語言跟邏輯能力,是我媽後天幫我培養出來的。小學我就發現,常常老師交代完事情,許多同學還不是太理解,我那時只覺得,老師講的很清楚啊,是大家沒有專心聽嗎?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林欣誼博士
這次的講座,我自己最有收穫的,是對於呼吸時的身體構造,以及聲音共振有更多理解跟體悟。

一直覺得「共鳴腔」這個詞,會讓學生把發聲位置、音高這兩件事混淆,但一直想不到該如何調整。所以在聽到欣誼說,共鳴腔的兩個條件,一是需要有個空腔,二是得有個出口,所以共鳴腔應該是「共振位置」才是。
完全突破盲點!

我總用樂器比擬人聲的共鳴,卻從沒往這方向想過。大概因為從接觸學習開始,就一直聽到「共鳴腔」。儘管教學時,我也常提到共振,但從沒想過要拿來替代「共鳴腔」。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,這也是沒有唸過學科概論的缺點,進學校唸書還是有其重要性的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40707回娘家活動

人的相遇,有時就是種緣分。
四年前原本就在洽談這場講座,沒想到疫情爆發,欣誼取消回臺灣的計畫。回娘家活動也因疫情停辦兩年,直到疫情緩和,連忙再次詢問回台時間,年初早早就敲好這場講座。

那年在一門心理學課程上,正巧與欣誼坐隔壁,好像是當時討論的主題,讓我說起了自己正為胃食道逆流所苦,聲音控制變得不太穩定,尤其故事劇樂部演出完都會沙啞,讓我十分煩惱。欣誼當下教我一些方法,搭配著醫生治療,讓我得以勉力維持,直至康復。這份大恩情,我一直銘記在心。

因為欣誼住在美國,除了之前clubhouse風行時,我們曾合辦一場會談室,偶爾跟學生分享欣誼的教學影片,以及去年出書時,寄了一本過去美國外,幾乎沒什麼聯繫。因此他願意前來,著實令我感動~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次跟若菱見面,總會交流一些聲音心得。

很像當年上健身教練課時,我問教練,為什麼我做的到,我的學生做不到。然後就會進入討論,找出讓不太能掌握肌力或核心力量的人,也能快速感受到的方法。

對有些人來說,學習的時候,一次最好只有一個變因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像我肢體不太協調,練拳時,常常手對了,步伐就容易亂,當年學七塊板,也是用了好幾個月,才能將兩手同步協調。

我告訴若菱如何教學拆解,他示範一些唱腔,讓我模仿學習。儘管我們兩人用的解釋系統不同,但透過討論,彼此消化成自己的語法,整合至自身。

我很喜歡這樣的交流,尤其又是我喜歡的聲音及唱歌領域。先看見,才有辦法拆分解析,理解了才能轉為己用,我一直都是以這種方式在學習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40622大陸視訊課

早上上課,下午參加福哥講座,晚上聽豎琴演奏會,又是個行程滿檔的週日。

大陸學員視訊課已來到一半,同學們也習慣了我的教課方式,實體課更新版本後,這還是第一次線上課,自然課程內容也做了些調整,效果感覺還不錯。

簡報的技術講座

課程結束,發完課後信,在大雨中趕往講座會場,聽著福哥講著線上課程製作過程,那算著秒數剪輯影片的要求,真是神人境界。當福哥在台上問「這樣有很誇張嗎?」當然不誇張,該堅持的本就該堅持,才是負責任的態度,這種吹毛求疵的自我要求,本就理所當然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原本要試十六蹲,發現還要跳舞好像不太行......還是老老實實練拳就好。

自己覺得身體轉動跟靈活度有好一些,只是記憶動作跟協調一直都是我的弱項。但會選擇練拳,除了想把肩膀練回來,也是想找回過去的專注度,以及強化身體協調能力。
畢竟現在都在幫學生調整細節,對於自己身體掌控度也得提高才行,否則很難幫他們找出那細微的差異。

所以練拳時,我也在高度感受自己身體在做什麼,偶爾遇到有別組學員在旁練習,也會觀察他們身體用力狀態,跟教練們比較,也跟我自己對照,思考有哪些異同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不知不覺,復興電台的帶狀節目,已經錄完一半了。原本只擬了七、八個主題,很擔心會不會跟去年一樣,硬擠出最後幾集,沒想到光情緒跟聲音畫面,就講了十集。

大概因為表達書年底剛完稿,加上已經錄了五十二集,比較抓的到帶狀節目節奏,而且佳儒姐會不斷延伸問題,只要有人發問,我就有辦法接話,不停說下去。

講完情緒畫面,接著講聲音類型,還延伸出幾個支線,又一個十集。今天開始聊共鳴腔,算算最少也能聊六集,光介紹跟說明,兩集才說完。

我本來就比較喜歡聲音技巧,聲音表演本就是我的最愛。只是現在來找我的學生,大多為了發聲調整,但其實我比較喜歡教表達,所以偶爾有表演需求的學生來上課,我總會很開心。

發聲如果是一個人的磁場,表達就是全場人的磁力線,表演更是需要加上張力!相較之下複雜許多,也有趣許多。雖然每集仍舊有個主題,但豐富度是單純的發聲無法比擬的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觀演心得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

難得又與蘇維勝老師見面,以及許久不見的光耀跟文彬老師。

大家現在都在各自領域忙碌著,只有相聲才會將大家聚在一起。忙著聊天敘舊,開心之餘,忘了恭喜維勝老師入圍馬來西亞十大紅星!除了相聲名人,現在也是影視名人了呢!真的很替他開心~

【觀演心得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

看著明翰跟思偉的搭檔,不論在創作還演出,也更趨成熟,也很開心。畢竟從明翰是個小孩,就一路看著他成長,尤其當年還是個讓我哭笑不得的傢伙,現在卻變得這麼穩重,轉變過程著實有趣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