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協助確認聲音狀況,今天特地來看朋友劇團整排。
因為這齣是全閩南語演出,語言指導老師也給了咬字發音筆記,我在一旁聽著,遇上朋友抓不準的發音,就聽著老師的正確發音,再以「線條」提示該怎麼做到。像是「這三個字是平推、向下再收住」,或是「像字母J一樣往下勾,最後一個小圈收尾」。
語言老師有些驚訝於我能快速讓朋友理解,還稱讚我聽力很好,我跟語言老師解釋說,因為我跟他很熟,知道他需要以「線條」方式理解聲音,無法像我們直接聽出差異,只要用這種方式跟他說明,他就能正確發音了。
語言老師一臉茫然看著我,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,看來不同領域專業果然不同,那就讓我幫朋友「翻譯」吧。
聽到自己說出「翻譯」一詞,突然發現,對耶,我其實也是在做翻譯工作,只是我翻譯的不是語言,而是聲音。我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,幫他們「解讀」聲音訊息,轉化成他們能接收的狀態,就像我們聽口譯員翻譯外語讓我們聽懂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