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故事劇樂】4.0首場演出圓滿結束!
博愛路演出四場,東豐街五十七場,新生教室五十四場,華陰教室邁入第一場~有些意外在東豐街演出場次,多於待八年的教室,原本以為看錯,才突然想起疫情停演了三年。
場地變小許多,感覺主持有些綁手綁腳,大家的演出聲音感,似乎也沒在之前幾個場地好,畢竟其他三個場地大小差不多,現在的場地是最小的,有些不適應。
【故事劇樂】4.0首場演出圓滿結束!
博愛路演出四場,東豐街五十七場,新生教室五十四場,華陰教室邁入第一場~有些意外在東豐街演出場次,多於待八年的教室,原本以為看錯,才突然想起疫情停演了三年。
場地變小許多,感覺主持有些綁手綁腳,大家的演出聲音感,似乎也沒在之前幾個場地好,畢竟其他三個場地大小差不多,現在的場地是最小的,有些不適應。
新教室第一場演出,即將在明天到來。
新場地、新演出時間,突然覺得時間好像不夠用。
以往晚上演出,下午盡量就不排課,可以專心處理演出的東西。週末本就較忙,儘管之前啟明演出也在週日下午,但外演只要演出故事就好,自己的場,還有小彩蛋、演後練習,座椅、燈光也都得調整,還很擔心明天觀眾人數會不會擠爆教室,莫名焦躁起來。
今天下午突然來個消防警報,幸好在我沒課的時段,但課程中也還好,如果是在我們演出時,我真的會翻白眼吧。原來牆壁上那個小喇叭是防災廣播用的,在這麼高的大樓,也是個麻煩。
最近在整理前八年新生教室演出影片,終於有空將練習片段後製上架。結果除了認真教學的片段,還發現不少有趣鏡頭,不剪出來分享,實在太對不起大家。
故事劇樂部演出之夜,我們總是如此瘋狂,這也是持續十三年捨不得放掉的原因之一。雖然改編劇本很花時間,但每月能跟喜愛我們的朋友一起「發瘋」,不需要顧忌什麼,就像回到以前學校社團,可以盡情玩笑、大呼小叫,尤其最愛跟孩子們互動,那些看到我們表演笑很大聲,一找他互動就害羞閃躲的樣子,特別有趣。
新教室即將迎來第一場演出,儘管還是有些緊張空間會不會太小,但還是很期待見到大家,畢竟現在三個月才演出一次,更是有種小別勝新歡的期待。
這段是胡桃鉗王子故事裡的瘋狂鼠王、鼠后,那時施咒後順著咒語,莫名就唱起「永遠不回頭」這首歌,結果就變這樣了。
不知不覺又來到演出月,開排了。
今天跟大家說,應該來演「女巫」這個故事,這樣兩個故事開演都是演這故事。結果王董說,這樣好像被詛咒,還是不要好了。最重要的是,這個月女演員也不夠,無法演出這個故事。是的,這個月的故事,又是男生比重多的。
即將迎來新教室第一場演出,有些緊張,到底在這麼小的空間裡,會不會有什麼狀況,對於未知,我總容易感到焦慮。
課程陸續跑了一個月,不論是空間配置、冷氣空調,甚至學生進出,開始出現一些當初沒思考到的事情,持續微調改善中。有一間公司,就會多一百件事,有個場地,再增加一百件。
當年【故事劇樂部】是從每週練習開始的。跟劇場朋友借場地,固定聚會練習,練著練著就創團了。
創團後,儘管每月已有五次排練加演出,依舊追加一場練習,一年也會安排一到兩次內訓。練習是基礎聲音訓練,由我帶領,內訓則是邀請外部老師,或團裡演員以自己所長,帶領大家做不同領域的練習。
肢體、即興、心理劇、京劇、配音、筋膜伸展、舌頭肌訓練,只要我覺得對團員有幫助,對自己也有助益的課程,就會盡可能安排,因為我一直相信,全面性的學習,才能帶來更細緻的呈現。
所謂的全面,並不是什麼都學,聲音還是我們的專業與主軸,但若只侷限於配音,或僅搭配戲劇,還是無法窺視聲音表演的全貌。
新教室整理好,自然就要開始進行所有活動、課程測試。因此明明只有十分鐘的故事,硬是發了八位演員通告,就為了確認最大容納數。
架好攝影機,請大家幫忙確認鏡頭內的畫面美觀度,白色窗簾跟牆壁、地板還蠻搭的,整體感不錯,就是電腦桌突兀了些。在冬令營成果展,就已經知道即使可以避開書櫃,電腦桌一定會入鏡,紫瀅帶來的白色桌巾,這時正好派上用場!
為了使用方便,還設計讓靠牆那側可以掀開,這樣就能操作機器、拿取上課物品,還不用擔心小孩會玩骰子、網球等上課教具,真是兼具美觀及實用!包上桌巾後,教室整體質感提升不少,錄影畫面也悅目許多。
以前發聲課的進化,都是帶著【故事劇樂部】演員實驗出來的,先在演員身上試驗,才運用在學員身上。
這兩年演出變少,分給劇團的時間減少了。發聲課卻在轉成線上,以及一對一學生增加下,各項練習更加細緻精準,反變成演員沒跟上更新,停滯了,這樣好像不太對?才有了這次團練。
今天主軸放在身體重心,先用高抬腿,修正腿臀力量偏差問題;再從收小腹延伸到胸口放鬆,與提臀形成核心鐵三角。卻因為背部支撐力不夠,三點不穩固,只好追加背肌訓練,才幫大家找回髖關節靈活度。
因為疫情停演了三年,我們的觀眾群又產生了一次質變,儘管還有不少老觀眾,但新面孔也增加不少。
總會有這麼幾位新朋友,第一次來過後,便從此加入聽故事行列;也有原本是朋友、家人帶著來聽,結果比帶他來的人還認真參與我們活動。而孩子則是五年左右會換一批,差不多高年級或國中,就會漸漸淡出,忙自己的生活。
每次演出,我總要求演員跟觀眾聊天,就連原本不太擅長聊天的立中,也設計了一套SOP話術。因為我沒辦法全聊,只能靠大家一起「收集情報」,活動後的會議,再匯總聽來的觀眾想法、心得,作為調整活動的依據,也能對我們觀眾有更多了解。
2024最後一場演出,結果忘了拍大合照,明明演出前都還記得,結果一演完就拋之腦後,想到的時候,人只剩不到一半。
其實不論課程還演出,常常都是演員或助教提醒我要拍照,從以前我就不是個很習慣用照片做紀錄的人,我比較喜歡寫日記,看文字敘述。
故事劇樂部即將滿十三年,加上疫情後觀眾的變化,甚至演員也有所變動,在在都推進著我們改變。已經在思考下週的年度會議,要跟大家討論什麼,該怎麼調整。
原本以為沒了十年,結果現在正朝十五年前進,時間帶著我們不停向前滾動,驅使著我們不斷前進,現在已經不會去想能走多遠,盡力完成每一場演出,珍惜每個與大家歡聚的日子就是了。
最後一次整排,通常都會在週三,十幾年下來,我們發現週三總彩排效果最好!
週四總排,第二天演出都會很糟,大概因為連著兩天,尤其總排時間都會到比較晚,大家第二天一早又要上班,連帶影響週五晚上的表現。如果週三不行,週二勉強,要是不得不在週一,又會因為隔太遠,節奏弱化不少。
總排的我總是很忙碌,除了要盡可能對上劇本節奏,還得做全場筆記。尤其整場都在的主角戲,總會有精神超頻的疲累感,比上課還累。
坐在舞台上,全面開啟聽覺感官,聽著每個角色互動拋接,從聲音感受畫面,留意有沒有哪個角色消失,將聽見的聲音,轉化成一幕幕電影場景,專注確認每位演員狀態。
疫情前,【故事劇樂部】每個月除了排練,還會安排一次練習。練情緒、練習帶入角色、情境演練。不論是什麼樣的練習,我都會幫他們確認聲音,穩定發聲位置。
一來是為了維持整個演出的聲音平衡,二來是「做實驗」。只要我想出新的練習方式,我就會將我腦中的想法,試著說明給他們聽,藉由他們的疑問和回饋,將想法轉化成可行步驟。
如果演員們能理解並做到,就表示我思考的方向沒錯,而且每位演員理解聲音的方式不同,一次就能發展出好幾種解釋方法,教學時就能切換模式,快速讓學生進入狀況。
這兩年雖然恢復演出,但都在忙教學的事,劇團只以最小限度狀態維持著。我的聽力這幾年提昇不少,聲音也恢復的不錯,最近又感覺到跟他們拉開了一些距離。
今天的故事節奏我自己覺得還不錯,由於故事線比較單純,人物也不複雜,算是比較容易呈現的故事。但也因為如此,其實有點擔心觀眾會不會覺得張力不夠,容易分心,因此排練時,稍微強化了每段細緻度。
也許是今天來的多是熟悉我們的觀眾,所以反應不錯。不過剛才聽了錄影回放,的確節奏掌握挺好,每個畫面都有做出來,埋的哏也都有達到效果,甚至有些故事本身的橋段,觀眾也笑了,應該是我們情緒拋接有對上的結果。
而且今天的音效,自己覺得做的很不錯,我自己在演出當下,除了根據對話做變化外,也很專注在風雪吹拂的小屋畫面上,我真的看見了風,聽見木板跟風的絮語。
有個小女孩,從頭到尾都很專注聽故事;一位爸爸,原本低頭專心感受著,在第一個情緒起伏拉起的段落,他像是醒了般睜大眼看著台上,後面越聽越專注,那神情的變化,特別有趣。
因為演員都義務演出,所以年中、年終各請大家吃頓飯,當作感謝大家半年來的協助。
年終因為是尾牙,還會加上講師、合作夥伴,年中聚餐則只有我們演員,比較單純。
除了疫情時,停辦了兩年,大家就這麼一路從2011年吃到2024年。一開始幾年,我總會要求全員一定得到齊,對我來說,除了感謝大家,更重要的是聚在一起聯絡感情,畢竟排練不一定所有人會到,常常要到年中、年終聚餐才會演員、行政全員到齊。
所以我總會在年前的年度會議,定下這兩次聚餐時間,請大家盡可能排除萬難參加,而且還會強調,我很在乎大家是不是出席這件事,請每個人一定要撥空參加。每年總被合作夥伴說,從來沒這麼早收過尾牙通知的,這是團長的一點小小堅持。
今天排練,講到「擠牛奶的凳子」時,突然有人說,等等,這句話有點怪!我還認真解釋說,就是擠牛奶的時候坐著的板凳......
但是他們養的是羊。
對耶!應該是擠羊奶才對!都排練到第三次了,竟然沒人發現,前次演出也排不少次,完全沒注意這個失誤。大概因為擠牛奶對我們來說比較常見,看到「擠牛奶的凳子」,大腦便覺得很合理。
這也是排練有趣的地方,常常會莫名「開竅」找到錯誤,也有時是演出後,觀眾跟我們說哪裡聽起來有點奇怪,才發現不對。雖然已經很謹慎小心,但總有這種讓我們幾乎看不到它的錯誤存在。
這讓我想到高中進文編社時,每次校刊校稿總是動員所有人,每篇文章每個人都會仔細看過,但總在發刊後,依舊有錯字存在,就是有這種能夠躲過所有人的強大BUG。
昨晚把最後一個營隊的照片、影片上傳給家長,正式結束暑期營隊。
緊接在課程後面,是9/1啟明演出排練,還有暑假期間,假裝不存在的podcast節目。雖然依舊有事忙,但不像暑期營隊的忙亂。成人課,只要專注應對學生;兒童課,面對的是學生與家長,得拿出雙倍注意力才行。
儘管故事錄音、排練看似增加工作量,但在心情上,卻是一種休息與放鬆。尤其每重演一次劇本,就會覺得我們比之前又更厲害了些,不論在角色互動、情緒狀態、劇本架構上,都有更多的思索與發揮,而且排練時總是笑聲不斷,大家總能從故事中找出吐嘈點。
說故事、玩故事,是最好的解壓良藥。
疫情後第一次這麼多觀眾,加上芬蘭做了芒果千層蛋糕,我們還加演了「動物YA總會」新系列故事,活動9點15結束,熱情的觀眾又待了半小時才散去。送走觀眾,趁著記憶猶新,演員們總要一起開檢討會議,總在近午夜才結束。
因為六月份有許多團員生日,加上8/15就是衍聲說藝坊滿十年的日子,八月大家都在忙營隊,而且慶祝跟吃蛋糕,就該在熱鬧的說故事活動舉辦最好!人多熱鬧,開心加成~
疫情停了三年,觀眾也換了新的一批,十年前的哏,幾乎已經沒什麼人懂了,看來下次得換新哏。卉妤跟芯怡都說,這次金銀島,角色年紀變成熟了,大概因為過了十年,大家都老了的關係(誤)。
每次有加入歌曲的演出,在排練、演出的這個月份,這首歌就會在腦中不斷盤旋,直到演出結束一、兩週,才逐漸散去。
這次演出是直接拿卡通主題曲來使用,比較簡單。有時我們會寫詞套入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,我挺喜歡這種模式的,很享受填詞的過程。
歌詞不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,必須要讓字音聲調搭配旋律,不然會聽不清楚內容,或唱起來很拗口。所以排練時,我們總會邊唱邊想歌詞,覺得不合適,就試著找同義詞替換,或是換成另一個句子,搭配故事的歌曲就完成了。
大學的時候,也曾將太想愛你這首歌,改成太想PASS,自己還覺得寫得不錯,到KTV都會唱自己寫的版本。
文化大學中 連風都不自由
封印十年的故事,果然每次排練都是場硬仗,都最後整排了,還在修句子、調整畫面。
只要有團體打鬥、群戲很多的故事,總需要花時間,確認每個人當下在做什麼,明確拉出每個人的方向、位置,避免冷場或讓場面混亂。
尤其還用歌曲當作航海過場,如何讓歌聲整齊,也是需要協調、配合的。每次要合唱,我總會確認好每個人的調,反正絕對不能由我起音,不然其他人都得吊著脖子唱了。
高中時,張雨生出了「我學會飛翔」這首單曲,班上同學提出以這首歌當班歌的建議,請我教大家。我才教唱第一句,就有同學說要搬梯子,音太高!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怎麼升降調,於是就在音階不斷轉換下,混亂的教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