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真是不可思議的!」這是我的外國學生很喜歡說的一句話。雖然能夠理解意思,但就「很不當地人」。不過,我也不可能每次跟他說話,就一句句校正,那也不用聊天了。可是偶爾修正一、兩個常用句型,倒是我們倆的互動常態。
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是,每種語言都要聽說讀寫的跟當地人一樣好,所以我也只能盡量幫他找出所有Bug。可我是母語使用者,很多句型從小就這麼用著,即使小時候也學過,但理論、原則早就還給老師,已經成為直覺反應的語法了,誰還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,又不是語文學者。但既然學生提出這般高要求,當我意識到「語法好像怪怪的」,就會試著將他說的意思「翻譯」出來,然後思考,如果我們表達這樣的意思,平常會怎麼說。
我知道「真是不可思議的!」是從incredible來的,他說學過的歐洲語系都是這麼使用。我們也是這樣用沒錯,只是單句出現,比較少用這樣的語法,應該是「這也太不可思議了!」。同樣的意思,我們應該比較常用「這怎麼可能!」、「也太誇張了吧!」、「我不相信,也太扯!」、「這也太離譜!」才是?這樣翻譯過來,我都有些不自信了。
今天會注意到這句話,是因為他前兩天到大學演講,有位聽眾回饋,提到他的詞彙使用比較蒼白,有些太過口語,不適合當下較為學術的情境。我笑說,他應該是不理解對非母語者來說,能使用所有同義詞是多麼困難的事,才會對你提出這樣的建議,不過以你的高標準,他說的很中肯。他回說,這樣的回饋其實是種讚美,感覺已經忘了他是一位外國人。
原來我以為的理所當然,對很多人來說,十分困難。這也讓我在教學上,開始關注自己的用語、說法,是不是能讓學生快速理解。只要提到專有名詞,就得加上解釋;尤其對孩子,更是要口語化、簡單化,盡可能讓他們一聽就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