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問我,怎麼讓每次上課或演出,都維持在不錯狀態?尤其前一天沒睡好,或是身體不舒服情況下,怎麼將狀態也能到位。
關鍵在上課或演出前的狀態。
上課或演出狀態不是在當下才出現的,必須提早到位。有點類似運動前的暖身,或機器的前置暖機。
專業是平時準備,穩定是上場前的進入狀態。
儘管現在演出前,我都會跟觀眾聊天,不像以前在劇場,可以在側台轉換情緒。但「跟觀眾聊天」就該是演出狀態了,必須視作演出一部份。所以在這之前,我就會調整呼吸,將心境歸零、伸展、彈唇發聲,確認自己高中低音是否已就位。
學生問我,怎麼讓每次上課或演出,都維持在不錯狀態?尤其前一天沒睡好,或是身體不舒服情況下,怎麼將狀態也能到位。
關鍵在上課或演出前的狀態。
上課或演出狀態不是在當下才出現的,必須提早到位。有點類似運動前的暖身,或機器的前置暖機。
專業是平時準備,穩定是上場前的進入狀態。
儘管現在演出前,我都會跟觀眾聊天,不像以前在劇場,可以在側台轉換情緒。但「跟觀眾聊天」就該是演出狀態了,必須視作演出一部份。所以在這之前,我就會調整呼吸,將心境歸零、伸展、彈唇發聲,確認自己高中低音是否已就位。
看到觀眾聽完故事後的心得筆記,心中立刻浮現,聲音、肢體都很重要無誤!
僅以聲音建立場景的確困難度較高,畢竟肢體動作可以立刻看到並反應,因此精準度需求自然多一些。
有種被理解的開心。
一直想提昇大家對聲音的重視,並不是說聲音重於肢體動作或其他,單純只是覺得聲音相較其他,有點被忽略了。
謝謝媽媽的回饋❤️
那天上課,的確看到坐在後面的媽媽,聽見小孩聲音改變時,豐富的表情變化。
通常帶孩子來練習的家長,也會在一旁跟著練,說著「我好像也需要」。的確,疫情那幾年的口罩,讓不少人說話出現偏差卻不自知,家長跟著練,也能提升孩子練習動力,看到爸媽願意一起練習,覺得很棒。
說話真的不需要太複雜的技巧,一些小練習,就能讓聲音大不同!不過就像孩子說的,現在只能慢慢說,也無法持續太久。
搬遷前的最後一堂團課,大概因為前兩天都在瘋狂打包,完全忘記要拍照,就這麼安靜結束。
送走學生,馬上將所有打包好的箱子、椅子,全都搬到大教室,留出裝箱空間,繼續將辦公室物品裝箱。將小倉庫、櫃子、抽屜裡的東西,全都整理完畢。感謝小三、德官的協助,讓昨天延誤的預定行程,能順利追回進度。
當年故事劇樂部五週年的活動看板,就這麼靜靜躺在倉庫底層八年。那次活動結束,我們就搬遷到這間教室,想著五年後還可以使用,便細心收藏起來。結果十週年遇上疫情,只辦了線上活動,如今沒了子團,十五週年不會再這般盛大,便決定不帶去新教室佔空間了。
感謝今天到場的同學,參與了在這間教室的最後一堂團課,很開心聽到大家在伸展後,不但身體感覺比較輕快,聲音也放鬆清亮不少。
練發聲就跟學騎車、開車,或是任何一樣技藝、運動一樣,即使很久沒練,也不會完全忘記,再練就會回來了。
儘管如此,我還是希望學生能在課程結束後,持續練習三個月~半年,讓新習慣穩定,但總是會有各種忙碌的理由,將發聲練習擺在一旁,這我很能理解,畢竟我的二胡練習也是這樣。
所以就有了電話回訪。三個月後的第一次聯繫,總會有學生課後就荒廢了練習,但明明幾個月沒練,在我告訴他聲音狀況後,身體仍會跟著我說出的指示轉移到正確位置。這時學生總會很驚訝,但也會重燃練習信念,第二次電訪通常就維持的不錯。
因此發聲課需要分好幾週上課,雖然每週都有新進度,但我也會幫他們確認之前的練習狀況,而且每堂課的練習,其實都是相關且有疊加效果的,加上身體本來就該有這樣的協調,因此在五~八週的反覆中,身體很自然就回復正確習慣。
六週發聲課結束,對自己挺滿意,果然加上妍羚老師的舌頭練習後,整體效果提升不少,真的很感謝妍羚老師接受我的邀請,我自己這兩個月練下來,聲音也穩定許多。
舌頭練習很適合線上教學,儘管身體重心跟穩定無法帶到太多,但因為臉部肌肉協調能力增加,相較去年學員,甚至六月的大陸班,明顯能感受到學習掌握度提高不少,成效顯著提升。
覺得自己又進化了,尤其在共鳴腔引導上,因為更能正確辨別大家的習慣位置,舌頭練習也把大家的口腔空間及呼吸道打開,即使身體協調沒有實體課學員好,但也能掌握到正確低音,進而穩定外放高音。
剛才看到課後問卷,有同學說「找回自己的靈魂碎片」,突然有種完成魔戒任務的高大神聖感,接著又看到洋洋灑灑寫滿這次學習歷程的心得,有些感動。
偶爾會收到多年前學生發來的訊息,儘管我都會跟他們說,有問題隨時可以問我,但畢竟好幾年沒聯繫,他們總會再確認是否方便詢問。
聽完學生敘述後,我通常會先確認現在的運動狀況,因為胸口跟肩膀會這麼緊繃,雖然大半是說話方式的影響,但運動習慣也是關鍵因素,尤其運動後沒伸展,加上3C產品的使用,是現代人的聲音大敵。
果然先貼牆,再做幾個伸展動作後,聲音就放鬆許多。因為上身的緊繃,也會影響臉部肌肉,確認他是否還記得抬臉頰練習,再根據他線上會議的需求,提供手後揹快速緩解練習,差不多就恢復到之前上完課的狀態。
其實我對他的印象已有些稀薄,因為這位同學是2019年來上課的,早期雖然會給課後筆記,但我自己沒做記錄,直到2020年才開始儲存學員的課後筆記跟上課紀錄,所以對於他的記憶,僅止於「肩膀跟胸口很容易緊繃」。
原來在學生心裡,我是個誇張認真的人,哈~
在我喜愛或覺得需要負責的領域裡,我的確是會全心全意的認真,在旁人眼中,大概有點像入魔狀態,會付出超過百分之一百心力的那種。所以小時候會看書看到沒聽到同學在叫我;高三聯考那年,英文、數學老師請生物老師勸我不要再唸生物,多唸英數;進劇場工作把身體整個搞壞。
全心意投入!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。這種個性,小時候不太討喜,小學當衛生股長,我真的用手指去抹有沒有灰塵,同學的眼神我到現在還記得;高一負責記遲到,因為敲鐘就算遲到,跟同學起爭執,差點被揍。
大三當社長那年,我覺得自己學到最重要的事,就是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,誇張認真留給自己就好。不過,我不怎麼覺得自己有誇張認真,反而還覺得自己時常不夠認真呢~
謝謝大陸線上發聲學員的回饋,對我來說,也是個難得體驗。
之前幫馬來西亞學員上課,就有感受到跟臺灣學員的不同,所以這次上課前,其實有些緊張,畢竟不同生活方式,會有不同的說話習慣,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不同。
加上臺灣跟大陸有些用語上的不同,總會擔心學員是否聽懂,因為這次是線上課,不像馬來西亞那次,可以現場看到同學,發現他們露出疑惑眼神,就能趕快改口或詢問。
好在大陸學員有問題或有什麼發現,就會馬上提出,所以上課過程也挺有來有往,互動挺好。
昨天傍晚五點多,電話聲響起,電話那頭傳來極度沙啞,幾乎發不出來的聲音,甚至都聽不出是哪位學生。
斷斷續續聽到他說,晚上八點有一堂課,現在幾乎沒有聲音,該怎麼辦?聽到這麼緊急的需求,先不管是什麼問題,先貼牆伸展,把脖子跟上半身打開再說。
果然聲音稍微能發出一些,原來是這幾天感冒,但他說也沒有喉嚨痛,會不會是昨天跟朋友聊天講太久造成的?但聽他的聲音,不像是聲帶腫脹或受傷,比較像是聲音卡在喉頭跟胸口。
請他用亞洲蹲穩定臀部跟下半身力量,聲音流暢度又多了些;再用彈唇方式說話,並要他上課前都盡量不要說話,專心感受彈唇說話的位置跟力量,以及喉頭、胸口不卡住的感覺,上課時盡可能讓聲音回到自然音高位置。這些當初都有花時間練習,所以很快就找回感覺。基礎調整大概到這,又幫他確認了不壓迫喉頭的下巴位置,以及右手後揹姿勢,萬一上課中途聲音有狀況,可以緊急放鬆胸口。
有些剛來上課或在諮詢的同學,總會擔心發聲課只有短短幾週課程,自己能不能完全掌握。
的確,除非真的聽力或體感不錯,才有可能在課程結束,就能完全靠自己練,所以我才會跟學員說,發聲課是永久保固的。所謂的永久保固,當然不是說之後上課都不用錢,我也沒有財力雄厚到,可以做這麼豪氣的慈善事業。
發聲課只是理解跟建構,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身體跟聲音,掌握該怎麼做、要往哪個方向前進。在練習過程中,覺得自己好像突破了某個瓶頸,或是掌握到什麼,我可以協助確認,再提供下一個練習方向。
雖然幫學生聽音檔,看似花不少時間,但對於從小聽力還不錯,大學畢業後,就瘋狂訓練聽力跟語感的我來說,也就不到十分鐘。而且我也能理解不同聽力、體感的人,大概會有什麼樣的進度,過程中容易遇到什麼問題,對之後的教學,跟我的能力成長,也有很大助益,練拳如果是種體能訓練,聽音檔就是敏銳度提昇訓練,不但不浪費時間,還能收集大數據,何樂而不為。
今天被問,專業表演者跟素人之間有什麼差異?
我個人覺得是肌肉控制跟協調上的不同。
所謂的情緒到位,甚至默劇、雜耍演員的身體到位,都是精細身體協調跟控制的結果,而這些協調與控制,來自於不間斷的練習,直至熟練,而且是熟練到能夠當下立刻到位,熟練到能夠直覺反應。
雖說也有天才型的人,但再天才的人,也就是學得比較快,比較容易上手,但不代表能「百發百中」。天才只是起跑點在別人前面, 跑速也比旁人快一些,但要到終點,還是得跑。
練習這件事沒有捷徑,但如果知道正確方向,沒一直拐錯彎重跑,也是能比較快到達終點的。雖然總能再更精益求精,看似永遠沒有終點,但我習慣為自己訂立每個階段目標,跨越一個門檻後,再往下一個前進。這樣才不會覺得前途漫漫,看不到終點,比較容易堅持下去,而且每個階段都會覺得是個驚喜。
學生說他畫了一張圖,每天照表操課。
遇到認真的學生,總讓人感動與讚嘆。
雖然每堂課結束,總是寫下落落長的課後練習,也都會跟學生說,要練習的細節很多,但這樣列張總表,還挺驚人的。尤其學到更多舌頭跟口腔肌練習後,光這張臉的練習項目就超過十項,雖說每位學員練習內容不盡相同,但大方向是一致的。
感謝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同仁們的課程回饋,很開心能帶領中心同仁演練簡報聲音技巧。
從練習聽自己的聲音開始,運用身體帶動,引領大家感受與他人對話的聲音,並運用眼神與面部肌肉帶動,找到自己堅定有信任度的穩定聲音,以及具親和力的聲音。
那天將直播影片上傳後,標了當年唯一上過這課的同學,通知他有更新版了。
發聲課12年一路走來,一些同學跟我成了朋友,更多的是平時看似沒什麼聯繫,但有時出現在回娘家活動,或偶爾發個訊息,在社群、社團、粉絲頁裡按個讚、留個言,甚至有些是從新來同學口中聽到名字。
其實也沒有特別想跟學生建立什麼關係,也許是從小看著我媽解決學生問題,很理所當然覺得,教學就是應該解決學生疑問。
尤其在高二那年,我跟同學問了生物老師,騾有沒有生殖器官?一個跟書本、聯考完全無關的問題,老師說他也不確定。原本以為就這麼結束,沒想到老師一直記得,竟然問了在動物園工作的學長,認真回答了我們。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的驚訝,我沒想到老師會這麼認真看待。
一般來諮詢的學員,大多是想瞭解自己的聲音,或是想知道可以怎麼改善聲音困擾,也遇過詢問如何進配音圈的,但還是第一次遇到帶著筆記來找我的。
這位學生看完了我寫的書,也參與過外邀講座,還聽了PODCAST節目,加上有在教會幫忙指導孩子,所以他列一些不太理解或有疑惑的問題,請我解答。
一邊回答問題,一邊想著是不是該問他,能不能讓我把內容,剪輯之後在PODCAST播出。因為這半小時不太像諮詢,比較接近節目專訪,重點是我覺得自己回答的還不錯,因為他問的都挺到位,功課做很足。
聽到太極老師的回應很開心~我的確一直都將說話看做是運動,試著將武術、健身、舞蹈等各式運動概念融入其中,很高興能得到肯定。
跟客戶詢問上次課程學員的反應,並討論明年度課程規劃,他突然傳了這麼一句「你是很好的教練」。看到的當下,心中滿滿的感動,很感謝能得到如此肯定。
國小就發現自己理解別人話語的速度,相較於其他同學快上許多。大學在社團當幹部、辦活動,更是確定我很擅長分析解構事物。
當初會進入聲音教學領域,也是因為在配音班時,看到同學們苦惱於不理解剛才老師的解說,忍不住過去解釋兩句,讓他們進錄音室演練能找到方向。所以課程後的分享,常有同學感謝我,讓老師對我有了印象。
剛開始教學時,我其實很焦慮,總覺得不能教自己不會的東西。所以為了教快板,每天瘋狂練板,沒事嘴裡就喃喃自語;為了教聲音技巧,上課前總會將課程從頭到尾演練三~五遍,確定自己能夠示範到位為止,若學員感受不到差異,下課後我就會把沒做好的部分,一遍又一遍練習著,直到我知道該怎麼做為止。
感謝emily的推薦!看到這麼詳盡的課程心得,心中滿滿的感動~
因為許多人會詢問發聲課到底在上什麼,於是開設了這麼一個健檢諮詢課程,先來個「聲音面試」,讓諮詢者確認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課程,是否喜歡我的教學模式。
這幾年下來,諮詢內容各式各樣。有些是困擾於被客戶、主管說聲音不專業,卻不理解自己聲音為什麼會給人這種感覺。也有曾受傷過,復健後,醫生都說沒問題了,聲音或說話方式卻無法回復。有想學變聲的、想當直播主的、想做模仿表演的,甚至有想進配音圈,先來了解如何入門的。當然更多的是覺得自己聲音不好聽,或工作時會聲音不舒服的朋友。
總要在打開門或連上視訊的那一刻,才能見到諮詢者的樣貌、聽見他們的聲音,我總會先請他們簡短說明,為什麼要來諮詢,若諮詢者喜歡說話,願意滔滔不絕講個兩、三分鐘,便能趁此觀察,但若遇上三兩句話就講完的,要在短短幾十秒間,迅速判斷該問什麼問題,或先從哪個練習開始測試,總得聚精會神,快速掌握諮詢者身體狀態跟說話習慣,以迅速切換聲音狀態應對,也得找出改善的最癥結點。
發聲課後社團裡的直播進行了四年,四十八次,該問的也差不多問完了,原本想是不是就停播了,恰巧參加朋友辦的讀書會,每次講解一個章節。突然靈光乍現,對啊,我也可以來講解發聲書啊!既然同學們反應看書還不如聽我上課,那就直接講解書裡到底在寫什麼。
除了講解為什麼要寫這個章節,也說明跟上課內容之間的關聯,還增添不少完稿後的新發現。自從改成視訊軟體直播後,除了文字交流,還可以視訊互動,導讀章節外,也直接解決同學們練習上、工作上遇到的聲音問題。
畢竟課堂上還是以學生狀況及實際演練為主,不會所有理論都帶到,所以利用直播,幫大家把基礎概念補齊,也挺不錯的。這次順便帶了新學會的舌繫帶及唇繫帶練習,還一併解決了幾位同學練習舌頭卡關的點,之前沒辦法幫同學解決的部分,這次全都看懂了!也都能找出解決方法,自己覺得挺滿意。
雖然是導讀發聲書,但在直播的半小時裡,我最常說的話卻是「這部份書裡沒寫,是我後來發展出來的。」書感覺只是大綱,我其實還是在講自己的,自知是個很難照著書講課的老師。而且比起講課,我更喜歡回答同學問題。因為講課是我一直講,但問問題是大家陪我講,就是個不甘寂寞的人。所以每次直播時,若同學沒提問題,結束我都會覺得很落寞,就是一個完全聊天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