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欣誼博士
這次的講座,我自己最有收穫的,是對於呼吸時的身體構造,以及聲音共振有更多理解跟體悟。

一直覺得「共鳴腔」這個詞,會讓學生把發聲位置、音高這兩件事混淆,但一直想不到該如何調整。所以在聽到欣誼說,共鳴腔的兩個條件,一是需要有個空腔,二是得有個出口,所以共鳴腔應該是「共振位置」才是。
完全突破盲點!

我總用樂器比擬人聲的共鳴,卻從沒往這方向想過。大概因為從接觸學習開始,就一直聽到「共鳴腔」。儘管教學時,我也常提到共振,但從沒想過要拿來替代「共鳴腔」。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,這也是沒有唸過學科概論的缺點,進學校唸書還是有其重要性的。

共鳴腔是指發聲位置,我們現在習慣說的共鳴腔,是音階變化的意思,也就是共振位置,當年真不知道是誰翻譯過來的。就像欣誼說,所謂的氣沈丹田,是因為正確呼吸下,橫膈膜會下降,讓內臟位置移動,所以會讓我們有下沉感。

聲音共振也是一樣,所以高音會感覺在頭腔共振、低音感覺在胸口共振,但共鳴腔位置是不變的,就像樂器不管換成C大調還F大調,音箱都在同一個地方,不會換位置。就因為把這兩個名詞混淆,才會出現大多數人都直接拉扯高音,或直接把低音往下壓的情形,當然,也是因為這樣拉扯最簡單、快速。

明明就是平時總在說的共振,卻一直卡在那裡,繞不出來,想不到該怎麼改。就像東西明明放在眼前,卻常常看不到是一樣的。多聽別人從不同角度談同一件事,真是太重要了,才能避免鑽牛角尖,無法跳脫舊有思考。

能夠邀請到欣誼辦這場講座真是太好了~
收穫滿滿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掌握各種共鳴腔的肌肉控制力量,不論甚麼狀態下都能舒服說話,歡迎參考「發聲技巧」、「線上視訊發聲」或「一對一發聲」課程,學習正確且輕鬆的說話方式。 

想瞭解更多聲音課開課訊息請至【衍聲說藝坊】官網http://naturalvoices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邱筑君 的頭像
    邱筑君

    邱小蛙聲音玩樂窩

    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