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協助確認聲音狀況,今天特地來看朋友劇團整排。
因為這齣是全閩南語演出,語言指導老師也給了咬字發音筆記,我在一旁聽著,遇上朋友抓不準的發音,就聽著老師的正確發音,再以「線條」提示該怎麼做到。像是「這三個字是平推、向下再收住」,或是「像字母J一樣往下勾,最後一個小圈收尾」。
語言老師有些驚訝於我能快速讓朋友理解,還稱讚我聽力很好,我跟語言老師解釋說,因為我跟他很熟,知道他需要以「線條」方式理解聲音,無法像我們直接聽出差異,只要用這種方式跟他說明,他就能正確發音了。
語言老師一臉茫然看著我,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,看來不同領域專業果然不同,那就讓我幫朋友「翻譯」吧。
聽到自己說出「翻譯」一詞,突然發現,對耶,我其實也是在做翻譯工作,只是我翻譯的不是語言,而是聲音。我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,幫他們「解讀」聲音訊息,轉化成他們能接收的狀態,就像我們聽口譯員翻譯外語讓我們聽懂一樣。
所以教學也是翻譯跟轉譯工作,快速判斷學員吸收知識的模式,切換成他們能理解的頻道,所謂的理科腦、文科腦,或是小孩、青少年、成人的不同用語,其實都在「翻譯」範疇中,只是翻譯的不是語言而已。
挺有趣的發現,又是個新體驗。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】
掌握各種共鳴腔的肌肉控制力量,不論甚麼狀態下都能舒服說話,歡迎參考「發聲技巧」、「線上視訊發聲」或「一對一發聲」課程,學習正確且輕鬆的說話方式。
想瞭解更多聲音課開課訊息請至【衍聲說藝坊】官網http://naturalvoices. tw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