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天上完課,學生說他們遷新址開幕,邀請我去參加,恰巧那時段有空,就應邀了。到了現場,才知道原來他另一個身份是出版社總編輯,聽到「老師,我想幫你出書」這句話的當下,直覺脫口而出「可是我大概沒時間寫。」他要我考慮幾天再回覆,走出大門,打電話給凱婷,討論後覺得,別人想出書都還找不到出版社幫忙,現在有出版社找我,我竟然說不要,這樣好像不太對,反正總會找出時間寫,先答應再說。於是2015年2月11日這天,我決定要寫書了。
先安排編輯上完課程,接著討論架構,8月3日確定整個企劃,合約簽下去,真的要寫書了。一開始順著上課內容,決定第一章寫放鬆、第二章身體力量、第三章舌頭、第四章整合,最後再加個學員常見問題,很快速完成書本架構。編輯再依上課內容幫我整了個框,按照著自己的上課邏輯,一段段填進去,陸續將前三章完成,至此沒什麼太大問題。
準備寫第四章時,我卡住了。因為這堂課,我總是根據學生個人狀況,直接給予他們需要的調整方法,完全就是靠直覺,對我來說,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個體,突然發現這塊很個別,沒有一個整體的系統。書就這麼被擱下了,接下來四年,我拼命想著,該怎麼把我知道的這些,變成別人看得懂的東西。
一開始還真不知從何著手,這時想到自己一直很不擅長論述跟短講,不如就先來想,怎麼讓別人在三、五分鐘內聲音就能變好,讓大家知道我能帶給他們什麼。至此開啟試誤跟思索的旅程,每次上課、故事劇樂部練習、看戲看表演,用將近兩年的時間,整理我自己怎麼看出別人的聲音流動,還有這些流動的規律跟變化,漸漸歸納出一個系統樣貌。
除了上課觀察學員,看表演時觀察演員,騎車停紅燈、吃飯時隔壁桌有人聊天、看戲前的等待,甚至看完戲後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前,觀察分析著每個路人,每天不斷思考著「他們是怎麼講話的」、「大人跟小孩有什麼不一樣」、「男生跟女生聲音對我來說分析上有什麼不同」、「走路姿勢或動作對聲音有什麼影響」、「這聲音會這樣是因為他做了什麼還是哪裡有狀況」、「專業表演者跟一般人聲音有什麼不同」。解析聲音成了我日常生活重心,就像在消化分析大量數據的量子電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