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版小蛙老師.jpg坐在台下看戲,演員的聲音一直讓我出戲。儘管看戲前就知道會有這種情形,但因為很喜歡這齣戲的題材,還是想看看會怎麼呈現,所以還是來了。

戲是真的不錯,只是聽著演員說出的台詞,心中不禁想著,難道你們都不會覺得這樣講話很奇怪嗎?情緒跟節奏完全跟互動的演員不搭啊~沒比較真的沒傷害。反正也知道是自己太挑剔,就當教案收集,順便解析聲音差異,也挺好。

那天聽個超過千人的講座,活動前播放著幾則廣告,其中有一小段,很明顯是公司內部人員錄製的,聽著他們那沒有張力的疲軟聲音,不禁想著,這麼大的公司,應該會找廣告公司來協助製作吧,導演怎麼沒有幫忙協助調整呢?也或許這廣告原本只打算在網路播放,沒想到會在這麼大場地使用,所以沒有考慮這麼多?

學聲音的好處就是,生活周遭所有聲音都是素材,雖然現在已經習慣關閉接收,但若聽到很棒的聲音或太過偏差的,還是會忍不住打開,分析建檔。

雖然是工作,但更多的是樂趣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黛絲醫師的健康世界

提到聲音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表達,但表達是最後產生的結果,中間的過程其實是身體控制。練說話就跟練樂器、學運動一樣,只是因為我們從小聽著聽著就會說了,所以不像其他技藝般這麼注重基本功。

從小我就喜歡打桌球,所以大學參加桌球社,入社後才發現姿勢不對,光重新練揮拍,就花了將近一個月,因為得打掉重練。也因此來找我上課的學生,一開始幾乎都會說「這怎麼可能做的到」、「這也太難了吧」、「怎麼可能這樣控制」。要肌肉拿掉壞習慣,再重新適應新習慣,總要花上不少時間。

一開始我也以為練說話就是學表達,後來才發現,原來基本功在呼吸,而呼吸就牽扯到身體協調,最後才發現,原來要能好好說話,就得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在做什麼。
身體健康,聲音就健康;聲音好,身體也不會太差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2如何讓聲音表現出情感

說話要怎麼有表情?怎麼讓聲音不要這麼平?這是不少人很想了解的。

其實聲音表情不是情緒張力誇張的人特有的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本來就會有各種情緒,只是在習慣快速接收訊息的影音世代,許多人忽略了「處在當下」的感覺。
只要我們專注於當下的互動,每個人都會有豐富的情緒跟表情。
這集就先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聲音畫面吧~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跟幾位學員電話聯繫,不約而同都說感冒剛好,或是還在感冒中。

不論感冒是進行式還完成式,共通點都是喉頭過度用力,慶幸的是,因為都上完課了,所以聲音的亮度跟身體穩定度都已不錯,只要調整生病期間造成的偏差就好。

感冒中最重要的就是維持音高。一位同學說,聲音都啞到發不出來了,怎維持音高。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的,但其實音高跟沙啞是不違背的,至少我之前開刀麻醉剛醒,或是確診喉嚨痛沙啞時,也有維持住音高。

聲音是沙啞的,但音階不掉下去,就是快速恢復的第一步。疫情前,只要有學生感冒沙啞,除非真的太嚴重,我都會請他們盡可能還是來上課,因為可以示範,如何在感冒中用正常聲音說話,即使因為喉嚨痛有些沙啞,都能讓說話舒服許多,聲音也比較清楚。

感冒好了之後,最重要的就是要貼牆伸展。因為身體不舒服會不想動,容易蜷曲、窩著,導致姿勢跟身體重心跑掉,若康復時沒有意識到這件事,就會出現喉頭過度用力的情形,嚴重會久咳不癒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課一開始,我總會告訴學生,練習過程中如果有任何問題,請立刻發問,不用擔心會打斷我上課。因為每個人理解方式不同,雖然我會盡量用「我覺得比較容易理解」的方式說明,但思考邏輯不同,還是可能無法立即吸收,尤其聲音還看不到摸不到,這麼抽象。

最近有位學員,希望我可以告訴他「練習目的」,他需要知道練習之後會發生什麼事,才會想練習。其實教學過程中,我也都有解說,但他需要非常明確的指示,要很具體知道每個練習目的性。

學生的學習要求,我都會盡可能達成,即使那並不是我習慣的學習方式或邏輯。畢竟幫他們整理出需要的記憶方式,也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,有時又會延伸出不同的想法跟練習方式。

而且有了第一次,再遇到就能輕鬆面對了。今天的學員也提出同樣要求,我馬上就切換成他需要的模式上課,課程結束,學生說「老師,謝謝,你好厲害喔」,我也覺得自己很厲害,總能想方設法破解學生需求,同時也是種破關的爽感。

第一堂課總像隨堂考,開始的五分鐘,迅速從聲音跟身體狀態,分析出學員的學習方向,再透過第一個練習或問答,理解學生能接受的講解模式。第一堂課,與學生的磨合大致完成百分之七十。第二次上課,我總會先從詢問練習狀況開始,也是為了驗證選擇模式是否正確,再根據學生的疑惑或要求調整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