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一對一第四堂課,雖然學生的語調依舊平淡,不過音高已經回到正確位置,呼吸換氣也穩定許多,不會吃字或尾音消失了。通常最後一堂我會帶全身動能協調,也就是用拋球,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集中、力度跟距離。
因為前陣子他認真練笑容,臉上表情已經明顯趨近正常,不再這麼僵硬,因此我試著幫他增加一些聲音的層次與變化。通常我會先從兩公尺,也就是十人左右的距離拋球,習慣後到大教室,做三公尺,約三十人左右的拋球演練,讓學生更適應身體的集中、力量與動態連續,最後回到小教室座位,將剛才的協調,轉化成近距離聲音,舒服好聽的聲音大致就成形了。
完成身體動能掌握,我會根據學生狀況跟想望,帶入需要的練習。在戶外或喧鬧場合的,讓他們更懂得用身體力量控制聲音凝聚;面對孩童或需要蹲、跪上課的,瞭解如何不會壓迫聲音;視訊、直播需求,則找到與螢幕跟看不見聽眾間的距離;想學變聲或唱歌的,幫他們找出更紮實飽滿的呼吸圓跟身體動能。
這次的挑戰是「在面部無表情下,讓聲音出現最基礎的起伏與情緒」。我請學生將拋球對象放在桌上、我身上、我身後桌上,這時就出現類似三塊板「答嘀空」中輕重的三種節奏、三種力道。再輔以倒八跟q字型的結合運用,倒八的往前圓就像是拋向我身後桌上的力度,倒八往後圓則是類似往桌上的輕身跳躍,q字型下方圓,就是往我身上的集中穩定。
說話其實是由很多呼吸圓組成,像游泳般不斷換氣前行。雖然上課時,我都會這樣跟學生說,但其實我並不完全理解我自己的說話圓長什麼樣子,我通常都只是畫上幾圈,就讓它隨著聲音畫面、對象情境發展。今天帶著學生練習,突然對自己的圓有點懂了,我理解了自己是怎麼在複合運用這些基礎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