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「我在氣其他事,也覺得很虛無。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可悲,對於今後的社會感到不安。」

我喜歡宮部美幸書裡對人性的刻畫,以及不對善惡做兩極性批判的不同面向省思,總有許多字句激盪出極大漣漪或產生共鳴。有時跟朋友討論現代年輕人一些問題的時候,也會不禁想起當年我爸媽也是對我們諸多行為「看不過去」,若更深入去想,在責怪現在孩子怎會變成這樣之時,是否該回頭思考,這些孩子可是我們這一代教出來的。也許每家教育方式不同,但整體社會、整個世界走向,總是在默默引導著每個世代的人們。

喜歡這本無名毒裡探討的「憤怒」,正好這兩年也正在處理自己的憤怒,讀來特別有感。不論是壓抑或讓憤怒隨性爆發,不僅自己受傷,更多的總是殃及無辜,尤其是身邊親近的人。學習疏導與控制自己的憤怒也是很重要的人生功課。畢竟能好好管控情緒,才能管好自己的聲音,練聲音對我來說,其實就是讓自己好好面對自我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照修.jpg

參加TED年會已經成了一種習慣。

2011年沾老師的光,跟著來到TED,就喜歡上了這裡。

我本來就很喜歡接觸不瞭解的事物,這也是我喜歡做現在這個工作的原因,我的學生來自各種不同行業,雖然聲音困擾大致都差不多,但套上不同職業,可就不太一樣了。理解聲音在他們行業裡擔任的角色,瞭解他們會需要學習的方向,既能滿足我一窺不同業別的好奇,又能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專業上表現更好,這是我很喜歡現在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大型演講總是聲音樣本擷取場所,尤其TED許多講者都是素人,偶爾還有外國講者,在這種好幾百人場合裡,特別能比較出聲音差異,分析聲音狀態,做為課堂上協助學員調整的參考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恐怖谷

久違的劇場,竟是來看機器人演出。疫情期間,派機器人「出使」國外,也頗應景。

現在的機器人技術真的很好,矽膠皮膚,細緻的動作,在舞台燈光輔助及距離下,真有種機器還是人的迷惑。只有在同步演員呼吸時,才會發現聲音跟坐在那的「人」身體狀態不太一致,尤其下半身,幸好還有辨認之法。若哪天機器人動作細緻到連呼吸及身體狀態都跟人類一樣,那就真像康維十七世,真假難辨了。

今天的表演採同步口譯,可能導演希望大家專注在機器人的動作、表情上吧!而且譯者不知為何是女生,語氣如同機器人般沒有情緒,反而是台上的機器人比較有人味,這種對比衝突一開始有些不適應。聽覺上的衝突,加上盯著機器人看一小時,走出劇院遇到迎面跑步而來的阿伯,深輪廓無表情的臉,猛一看還以為是剛才的機器人,也許這正是導演企圖創造出的錯覺也說不定。

機器人越來越像人,而人,似乎越來越像機器,對照於這幾年教學,特別有感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常常在上課時會神來一筆。

前兩週發聲線上課程順利帶練的動作,拿到這班來就不靈光了,每當這種時候,腦袋裡就會像腦筋急轉彎電影裡出現的場景,決策小組在後台拉警報,有人慌張大叫快想想辦法!有人想著完了完了!有人翻著檔案夾尋找解決方案,有人瘋狂提出各種天馬行空建議,有人生氣大吼怎麼又發生這種事!儘管裡面亂成一團,課程依舊看似平靜的進行著,直到腦子裡的決策小組達到某種共識,導出新的想法。

短短兩三分鐘,腦袋裡已經走了一場暴風雨般的決策會議,差不多是可以做成二十分鐘動畫短片的長度。

這種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好棒棒,又順利解決一場危機,還研發出新的練習方法,教學真的蠻有趣的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4廣福

昨天跟早期上過課又來回訓的學生聊天,聊到我的教學模式是在當年教廣福學生創建出來的。
當年剛接下廣福說唱藝術社團,壓力山大,一來是接手文彬老師的課,有被比較的忐忑,二來因為廣福跟一般學校社團不一樣,四年一期,只出不進,同批學生練四年,實是一大挑戰。
那時正開始教發聲,通常我學了新技能,都會先在故事劇樂部跟演員們演練,然後再到廣福課堂上教孩子們,因為教孩子不能講解太多複雜觀念,必須轉化成簡單的方式讓他們理解。確定孩子們也都能學會理解後,才帶回成人發聲課。

每回招新團,第一個月只教拿板跟「數七」一個段子,光數字一到七,要練到每個字都清楚乾淨、音調正確後,再配合竹板,等全班節奏協調了,才一個個調整發聲,過於喊叫大聲的、聲音太小聽不見的,全部調頻至和諧狀態,才進入後續課程。之後的每個段子也都是這樣練,通常第一學期結束,基礎概念就蠻穩定了,第二學期就能加入情緒、動作,愛唱的班,還能加入唱歌的部分,讓表演更活潑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