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FB跳出五年前教室開幕回顧,不知不覺竟然就五年過去了。決定要自己開教室的第一件事,就是先詢問蓋曄能不能接教室設計師的工作,因為兩年前設計LOGO時,我就已經想好,如果以後要開教室,設計師一定要找蓋曄才行,他肯定能把我腦子裡想的變成現實可執行的事物。先敲定設計師時間,才敢找地點。
當初決定設計LOGO時,找了幾位設計師聊,總覺得對方不太理解我要做什麼,正傷腦筋時,團員說他同學有在做設計,雖然是工業風,但搞不好會跟我很合。就這麼跟蓋曄牽上了線,原本約好要聊一個半小時,沒想到兩人超契合,聊了兩個多小時。
交稿當天,出了八款草圖,我一眼就看中我們現在的這個,蓋曄也說他覺得我應該會選那個,他是以「黃鶯出谷的聲波」來設計的。我對這圖超滿意,只有一個要求,希望這圖能活起來,修改了兩次,終於成為現在這樣。
我們兩人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,在空蕩蕩的教室裡東站西量,討論著如何讓大教室能上課又能演出,讓小教室能上課又能錄音,辦公室除了辦公,還能當作複合式倉庫。基本上蓋曄提出的意見我都買單,只有一項,我們兩人出現了一點小爭執,就是桌子。蓋曄堅持桌子要一百八十公分長,我很疑惑為什麼需要這麼大,他非常堅持最舒適的個人空間就是九十公分寬,我被他說服了,因為學生的舒適度是我很在意的,而且還是堅固的流理桌,因為一般桌子買不到這種尺寸,整個就是當作製圖教室在設計桌子的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