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感受,我們總習慣用抽象的方式說明跟呈現,其實只要善用音長、音階、音量這些基本聲音特性,就能將生活中的事物,不論大小、形狀,甚至溫度等各種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用聲音表現出來。
這週在自在表達課帶聲音畫面時,才跟同學們提到,我們總是習慣用抽象詞彙解釋我們的感受。本來感受就已經夠抽象了,我們又用更抽象的方式解釋它,所以到最後我們還是搞不清楚該如何呈現。
所以我總是盡可能引導學生用實際狀態形容感受,例如溫暖,可以是拿著一杯熱飲料,也可以是在被窩裡,或是在曬太陽。有了實際畫面,說出來的字詞、句子就會多了情感,自然就不會平,也能正確傳達自己的感受跟情緒了。
我們可以不需要跟演員一樣誇張呈現,但生活中時時都充滿感受,平時說話其實都有做到這些呈現,只是太理所當然,所以很容易忽略它們的存在,在特意想使用的場合,無法即時聯想,導致表現不出來。
越是每天生活都會做的事,越容易被忽略,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感受生活,傾聽自己聲音裡的情感呈現,並用科學方法分析記憶,就能在各式演說場合自在運用了。
今年邀請到聲音小天使李婕一起陪聊!感謝復興電台邀請,2024年繼續在每週五早上八~九點時段,開設十五分鐘聲音解疑單元,也很歡迎大家收聽~
進入五月,一直十分忙碌,這兩天稍稍能停下喘口氣,才驚覺已經月底,趕緊趁沒課空檔剪輯節目。
前兩天一位工作是電訪的學員,說他的工作不需要聲音,我受到挺大的衝擊。
他會這麼認為,是因為不需要作業務,只要打電話去陌生公司詢問是否需要這項業務,只要接線生願意轉到窗口,而窗口有這樣的需求,他就會請業務跟客戶報價。他覺得客戶如果沒需求就不會轉接,所以增加聲音親和力,讓聲音聽起來比較有互動感,在這樣的流程裡是不需要的。
雖然我還是說了,不是只有你們一家做這項業務,以及舒服的聲音,會增加客戶轉接率,或讓窗口有耐心聽下去。但這些年的確也有發現,大部分人是不在乎這些的,他們只在意內容,無所謂對方用什麼方式說,這點我們真的越來越像AI了呢~
那天上完課有些失落,雖然知道現實就是這樣,也能接受,但心情上總還是有些過不去。儘管如此,對的事就還是得認真去做才行。
聲音便利貼podcast節目:好好說話、聽聽相聲、說說故事、聊聊繪本、主題之外
萬用收聽網址:https://lihi1.com/Kmo6W/blog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】
掌握各種共鳴腔的肌肉控制力量,不論甚麼狀態下都能舒服說話,歡迎參考「發聲技巧」、「線上視訊發聲」或「一對一發聲」課程,學習正確且輕鬆的說話方式。
想瞭解更多聲音課開課訊息請至【衍聲說藝坊】官網http://naturalvoices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