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回遇到焦慮怎麼都練不好的學生,總要花點時間把他們拉回來,專注在當下。尤其那些覺得怎麼都做不到跟我一樣的學生,我總苦笑著說,你看到我現在隨便就能切換各種聲線,是因為我練了很多年。如果他們又絮絮叨叨自己也練了多久,我就會把我們兩人的練習時間,直接量化比較給他們看,他們就會安靜下來聽我說話了。
我其實也不是個特別勤奮的人,也沒有那種鑿壁借光還懸樑刺股的偉大情懷,但經驗值這種東西本就是累加的,好歹我學配音到現在也十六年了,加上之前還學了好幾年相聲跟戲劇,練習時間怎麼加,絕對都大勝這些剛入行的學員。所以我總跟他們說,我只是幫你們找出比較快能練成的路徑,但還是得練,不是學了就會了,沒練那些永遠都是我的,不是你的。就像拿到資優生整理好的重點筆記,總要讀熟變成自己的,至少也要死背一下,不然考試一樣寫不出來。
不過我的確就是只要喜歡上,就會一直練的人。當年喜歡生物,就自己跑去買了一本聯考不會考的厚厚參考書;大一練桌球,也是每天老老實實回宿舍練擊球、練揮拍;練竹板時,竹板都揣在口袋裡,手空閒了就拿出來晃兩下;對相聲、戲劇狂熱那幾年,連騎車都在背劇本、貫口、繞口令,忘詞就在停紅燈時,把本拿出來確認;練發聲時,看戲也不忘對個嘴,或模擬專業演員、歌手的呼吸換氣狀態,走路或吃飯聽到路人講話,都要分析一下對方的發聲狀態。
學生也常問我,哪來這麼多時間可以練習,工作不是很忙嗎?的確,所以搭捷運就練一下核心穩定,看書順便亞洲蹲找臀部重心,追劇還可以偶爾練臉或舌頭,就抓時間加減練一點,累加起來也不少。
像昨天去參加一場讀書會,十幾個人輪流發表自己為什麼來,對這本書有什麼想法,我總會在這種時候,順便分析每個人的聲音。昨天因為坐前排,還先憑聲音在身體裡的共振感覺,盲猜了幾個人的體型,才回過頭看那人長什麼樣子,其實也頗有趣。
我從小就很擅長找事做打發時間,記得小時候去姑姑家,我都會跑去看姑姑養的雞,蹲在那邊觀察牠們在幹嘛,甚至學著公雞跟母雞的動作,時間很快就過去了。
國一第一堂國文課,老師要我們默寫第一課國歌歌詞,說我們從幼稚園唱到大,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唱什麼?我只寫錯「夙」這個字,我那時挺驕傲自己不是隨便唱唱而已。結果大一第一堂課,老師考我們,來學校的路邊看到些什麼植物,我就完全懵了,老師說,來念園藝系,卻連平時經過路上的植物都不關心,這樣怎麼把園藝學好?我沿路認植物的習慣,一直維持到進劇團之後,才慢慢停下來,因為改成認路上的聲音了。
生活其實就是練習歷程,因為表演本就來自生活。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】
掌握各種共鳴腔的肌肉控制力量,不論甚麼狀態下都能舒服說話,歡迎參考「發聲技巧」、「線上視訊發聲」或「一對一發聲」課程,學習正確且輕鬆的說話方式。
想瞭解更多聲音課開課訊息請至【衍聲說藝坊】官網http://naturalvoices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