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版小蛙老師.jpg發聲課開始時,我總會跟學生說,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,請馬上發問,不要擔心打斷我。的確他們也總會很直接告訴我,哪裡聽不懂,當下我就得思考,該怎麼換成「他可能聽的懂的方式」解釋。

這是發聲第一堂課日常,大概知道學生習慣用什麼方式理解,後面套入即可。今天三位學員全是第一次見面,加上早上孩子營隊,剛才最後一位學生離開時,有種能量耗盡感。

第一次意識到,我聽得懂的別人可能聽不懂,是剛當上講師沒多久,某次上節目接受採訪,主持人問我聲音差別,我做了兩個差異蠻大的聲音變化,卻看他一臉茫然,我脫口一句,你聽不出來嗎?話出口剎那我就後悔了,急忙轉話題,果然那段後來被剪了。

我才發現,自己能聽到的細節,已經超過一般人許多,對於學生聽不出差別,也不再驚訝,反正山不轉路轉,聽不出來,就換種教法,總能找到適合的。

當然我還是比較喜歡教到聽得出差別的學生,教學上輕鬆許多,但聽不出來的那些學生,才更需要幫上一把,他們有時會沮喪的說,是不是自己太笨了,所以才聽不懂。但說話也不是微積分這種高等學問,不需要過於複雜的解法,所以這些年,我也很習慣觀察確認學生狀態,迅速判斷可以用什麼方法協助。

成人還好,會直接說聽不出來、聽不懂、不知道在說什麼,孩子通常只會發呆、分心、覺得無聊,或很認真做卻一直犯錯。對我來說,將理解事物,翻譯成他人能懂的方式,已不算太難,但在訓練講師上,一開始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教。

所以剛開始我用的是笨方法,跟課觀察學生反應,思考為什麼學生在這邊會出現這些狀態,也會請樁腳協助,從第三者角度告訴我,他們教的方法跟我有什麼不同。

慢慢我也比較知道怎麼告訴他們,如何轉化成別人聽得懂的語言。我自己是從試誤學習中,慢慢摸索過來的,教學技術可以觀察老師、問老師,但教學互動就麻煩多了。我永遠不會忘記帶的第一個班,小孩躺地上耍賴,我跟他拉扯了十五分鐘,根本無法上課。

為了理解孩子在想什麼,當時都提早到校,等著他們下課衝進教室,看他們在玩什麼、怎麼互動。甚至看完戲後,我也會坐在中正紀念堂,看著來來往往的親子或孩子們,思考著他們為什麼有這般行為。

幫萬登道調整發音時,我連吃飯都會偷聽隔壁桌聊天,不是聽聊天內容,而是觀察他們舌頭用力方式,跟我的有什麼不一樣,跟道又有什麼不同,交叉分析比對,找出母語使用者的習慣與差異。

因為我自己聽演講或上課,很討厭老師講一堆專有名詞,尤其是英文,搞的我關鍵字都聽不懂,尤其是不熟悉的領域。所以我總會很注意,不用專業名詞把學生繞的團團轉。雖然難免不小心出現這種情形,但在課堂上講到名詞,會盡可能翻譯說明、解釋清楚。

教學其實就是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。
說是這樣說,但聽到學生說聽不出來、不知道、聽不懂時,還是會默默在心裡嘆口氣,再重新振作,想辦法找出他能聽懂的方式。

之前看到一本書寫著,腦袋活其實比體力活更容易疲累。前兩天還被醫生問,我是不是從事很燒腦的工作。我的確常有腦力耗盡之感,但觀察思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反射常態了,只能提醒自己記得放空回血。

聲音演練最佳工具書:【聲音零極限

掌握各種共鳴腔的肌肉控制力量,不論甚麼狀態下都能舒服說話,歡迎參考「發聲技巧」、「線上視訊發聲」或「一對一發聲」課程,學習正確且輕鬆的說話方式。 

想瞭解更多聲音課開課訊息請至【衍聲說藝坊】官網http://naturalvoices. 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邱筑君 的頭像
    邱筑君

    邱小蛙聲音玩樂窩

    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