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版小蛙老師.jpg客戶傳來配音稿總會註明這次是臺灣版本還大陸版本,若是陸版,就得改變說話方式。因為還得變不少孩子聲,所以錄音前我總會先模仿喜羊羊說話,確定語調。

以前剛開始教課,我常在上課表演瞬間切換喜羊羊卡通裡的那幾隻羊,或小丸子跟他的同學們,但隨著現在的小孩已經不太知道這兩部卡通,就很少模仿了。但配音時,我還是很習慣拿這兩部卡通出來定小孩聲線,否則一堆小朋友,很容易忘記哪個是哪個。

我會做這樣的筆記,像是小男生一號是豬太郎扁聲、二號是不自戀花輪,三號是男版小丸子,小女生一號是可愛版小玉。這樣即使隔好幾個月錄音,也能記得哪個角色是哪個聲線。陸版就先用喜羊羊定語調,然後再套入以上角色聲線設定。變聲比較不是難事,配陸版麻煩的是要反覆確定詞語唸法,包括數字用法也不盡相同,但能切換口音配音,挺有趣的。

小孩定調,其他角色就簡單了。媽媽跟老師就溫柔跟穩定,爸爸、老闆、小丑、主持人,用個性切換不同男聲。動物或機器人抓個基本調,再用個性或聲音高低轉換不同人設。當初客戶本來請我幫忙找個男聲一起搭,我毛遂自薦說,卡通版男聲我應該可以自己來,後來就一人通包了。

每回錄角色對話,自己一個人在那邊分飾多角,錄完自己都會覺得有趣,笑很開心。我從小就常做這種事,角色扮演實屬日常,這也是我喜歡配音工作的原因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31118輔大跨研所

感謝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的再次邀請,很開心今天能跟大家分享聲音畫面跟聲調對說話清晰的影響。好久沒講這個主題了,有些興奮,我自己很喜歡這部分,但這算冷門主題,一般除非是有再次邀講或時數較長,才有機會提到。

大概因為最近表達書已近完稿,將這部分又好好整理思考一遍,覺得自己對於聲調及聲音畫面的認識與講解,似乎又進化了。寫書之於自己,就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功用,為了寫出別人能理解的內容,自己得對這些內容更瞭解才行。

以前在講聲調跟畫面時,總有個程序,就像小時候寫作文,一定要有個起承轉合不可。今天原本也是做了這樣的規劃,但卻在運用提肛跟放鬆上身起了頭後,突然靈感乍現,直接以這作為主軸貫穿全場,圍繞著口譯這個議題的需求,看似是將內容打散,但我感覺自己似乎是更知道怎麼連貫整合運用了。

上回講座是發聲基本功,今天的內容是表達基本功,所謂的基本功就是,不需要特別誇張做些什麼,就會有順暢的呼吸、自然的節奏、舒服的情緒,魔鬼總是都藏在細節裡,馬步紮的穩,想練什麼都行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最近有幾位學生說,已經追蹤我很久,覺得自己應該要來上課了,所以就報名了。除了我的親朋好友鐵粉們,其實有許多我不認識的朋友,也都在默默關注著我,挺感動的~

當初最早決定寫部落格,還是在PCHOME個人新聞台時代,一開始也沒告訴任何人,想說就當自己的記事本。但既然都放在網路上了,自然還是會想被關注,忍不住告訴幾位朋友,開始有了讀者。

開始教學後,把跟聲音有關的文章獨立成一個部落格,除了朋友,其實也不知道有誰在看,反正有什麼心得感想就放。有天,一位學生上完課跟我說,他看完我部落格所有文章,很喜歡我的想法跟教學,所以才來上課。聽到的當下很驚訝,因為那時已經有兩百多篇文章,他竟然全部都看完了!雖然內容不是很多,但我自己有時重看,也花不少時間,很感動有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看我寫的東西,而且是每一篇。

那天晚上,我回家馬上又把所有文章重看,做了一些排版跟內容上的更動修改,竟然有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麼認真閱讀,感覺更不能馬虎,要更慎重看待才是。多了不少鞭策自己持續進步的動力,也對自己更有信心了一些,教課更有底氣了。

雖說現在是影音時代,但我實在不是很習慣拍影片,面對鏡頭仍然容易說話不順暢、腦袋打結。但從小就很喜歡將想法訴諸於文字,從小學跟同學合辦單張月刊,到高中進文編社編校刊,大學做桌球快報、園藝學訊,就是喜歡文字的精鍊與鋪陳的美感,以及背後帶來的想像空間。雖然偶爾還是會苦惱到底該寫什麼,但能透過文字整理自己的思緒,能讓想法更清晰,這也是我喜歡寫作的一個原因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久違的旁白配音作品!雖然只有最後那短短七秒,而且展覽都結束了才想到。

第二屆跨性別攝影展影片

因為太久沒配影片旁白,一開始還有點手忙腳亂,不過能配音還是很開心~還是很喜歡配音工作,只是教學跟配音都是需要花時間練習跟經營的,所以當初決定以教學為主,加上中間一度胃食道逆流聲音變糟,配音案自然又減少了,配音現在與其說是兼差,似乎更像是興趣。

當初進劇場工作,也是做了一番取捨。當義工時,發現雖然自己很愛演,但其實比較喜歡後台工作,所以成為劇場人後,直接拒絕老闆要我執行製作兼演員的要求,因為我想把執行製作的工作做好,當時只上台客串過一個沒台詞的小孩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之前雖然曾有學生請我去聽他講課,給他一些上課時的聲音意見,但這還是第一次坐在下方,聽自己學員的講座。

平時聽講座,其實也會習慣注意講者的說話方式或用力部位,畢竟已經是職業病。但聽學員說的差別就是,一般講者的聲音開始長什麼樣,到最後大概也都一樣,但上過課的學員,尤其這位同學前不久才結束課程,還沒完全習慣新方式,就會有「分段差距」。

開始的十五分鐘,聲音都維持的蠻穩定,在台下聽得挺感動~但漸漸舊習慣跑出來,力量轉移回肩膀,前推力量變多,說話聲音變重,重心慢慢前移到腹部,身體開始前傾,二十分鐘後打回原形。

原本以為會這樣一路到最後,沒想到講座進行到一小時左右,聲音竟然回復了一半,我挺驚喜!發現學員做了單腳站的動作。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無心插柳,因為單腳站立時,為了穩住身體,就會將前傾的身體重心拉回正確位置。不過因為肩膀已經回到習慣用力狀態,這部分比較難意識到,所以沒辦法回到一開始的穩定聲音,有些可惜,這時的我超想衝上台幫他放鬆肩膀!放鬆肩膀就正確了啊!我默默在內心吶喊了一下。

第一次全程觀察學員學習後的聲音使用狀況,挺好的。一來可以對照自己當初的練習過程,了解學員跟我之間學習的差異。對於之後來學習的同學,也更能根據他們狀況,給予接近實際的學習預測跟評估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