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版小蛙老師.jpg一開始看到詢問唱歌時的語感及情緒表達,很直覺的就是請他去找專業歌唱老師,結果對方說,他有唱歌老師了,希望調整的是文字上的情緒表達,我大概理解他想要的是什麼。很多時候我得從學員提出的需求裡,去分析是不是我能給予協助的,因為許多人其實也不知道如何正確描述自己的需求。

果然跟我想的差不多,就是在中文跟歐洲語系轉換上卡住了,簡單示範了維持原本腔體,卻能做出想要的狀態後,很快就上手了。畢竟聲樂是他的本行,只是就像很多來找我的同學一樣,一時找不到切換點而已。情緒的部分,其實也都跟歐洲歌劇一樣,我只是幫助他找到兩者間轉換的相似及相異點。

在中文咬字這部份,幸好這半年我自己也在練唱,正巧前兩個月有一些新發現,瞭解了唱歌所謂的後口腔打開的原理,我也正在揣摩跟練習這部份。這次剛好拿來驗證,果然很快連結上歐洲語系模式,順利切換到中文模式。

從戲劇講到戲曲,再從唱歌轉到說話,還好我對這些都有涉獵,今天才沒被問倒,尤其是後口腔打開協助咬字這部份,若是幾個月前的我,可能還沒辦法回答的這麼完整。課程結束時,學生說,老師我就覺得你應該能懂我的問題,所以我才來找你,果然你幫我解決了。心中還真是小小驕傲了一下。

就像當年有位同學問我荷蘭文發音,我說我也不會,他說老師你不用會,你只要告訴我舌頭該怎麼用力就好。他傳了教學音檔給我,我仔細聽了之後,解說了運作方式,然後他就學會了。那是我第一次發現,其實我不需要當聲音十項全能者,我只要知道知道原理,能找出問題痛點,知道怎麼幫助他們就好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76天鵝湖

特別來賓/故事劇樂部演員 羅紫瀅

這次故事劇樂部演員為大家帶來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「天鵝湖」,還邀請到演員紫瀅跟我一起想當年,那時是怎麼湊一塊玩聲音,還有那些跌跌撞撞、不為人知的學配音歷史,希望大家會喜歡~

這次在剪輯時,一直想到「小公主」這個故事。當初會選擇改編小公主這個故事,是因為這故事很受歡迎,但我自己不是很喜歡,所以寫劇本時很痛苦,這次的天鵝湖也是這樣,竟然拖了兩週才完成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每回來到找身體重心這堂課,我總是小心翼翼,這堂課有許多與學員身體觸碰的部分。

因為線上課的關係,臉部肌肉練習現在已經將每個步驟拆解的更細緻,所以大多同學都不太需要協助,就能自己完成練習。可身體重心協調這部分,光用解說或示範,有些細微差異還是很難看出或感受到差別,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請同學將手放我身上,我稍微誇張一些示範他們肌肉的用力方式,以及正確的方式,讓他們了解方向跟力量。

在這堂課我通常也會幫大家拍照,讓他們看見他們原本的腰跟調整後的線條差異,若不是兩張照片放在一起,真的很難感受到差別,因為就只是多了這麼一點力氣,聲音就完全不一樣。所以通常這堂課結束,雖然會像上完體育課一樣累人,但不論是有沒有運動習慣的同學,都會很有感,重新對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新的認識。

大部分同學總會驚訝的說,這是很細微的差異耶!的確是,所以這就是發聲難練的部分,但相對來說,這也是說話發聲比較好掌握的原因,因為力量很細微,只要開始感受到並試著注意,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維持。

身體重心也是目前還無法在線上教的部分,我還不知道該如何不經過觸碰,就讓學員理解這些細微的差異。幾年前曾有位馬來西亞學員詢問是否可以視訊上課,我建議他還是來台灣,於是他安排了三天的密集課程。上完課時,他說如果用視訊上課,他一定無法精準做到,可是藉由身體碰觸,他很快就理解該怎麼修正自己的狀態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線上發聲學員感想.jpg

這期線上發聲學員,第一次出現四位頭腔共鳴,因此在做共鳴腔練習時,發現一些跟以往不太一樣的情況,但因為我自己本身以前也是頭腔型的人,所以對於他們在找到自己中低音的困難上,也頗有體悟。

頭腔共鳴的特色就是聲音高尖、速度快,常給人不穩重的感覺,因此為了「適應社會」,我們常會無意識壓下巴,將尾音壓低收住。今天特地示範了正常動下巴及後收下壓的狀態,讓大家瞭解如何讓聲音回到舒服中音,尾音也不會卡住或吃字。

有同學說家人覺得他都這把年紀了,還用這種娃娃音講話,一直想讓自己聲音比較符合年齡。我當年剛開始教課當講師時,也有這種困擾,加上我長的矮又娃娃臉,更是常常遭受質疑眼光。就像男生有娃娃音會被嘲笑娘一樣,我有時會覺得這是種對頭腔共鳴者的霸凌,用頭腔共鳴說話總會被認為不夠專業、或是像個孩子。

所以聽到同學們找到自己的中音,覺得說話變輕鬆、聲音比較符合年齡、聽起來穩重許多,總會覺得很開心,因為我以前超討厭別人用那種質疑眼光看我的,以前我總是將那些質疑轉化成練習動力,逞強的想證明自己是真的很有實力,感謝那些人讓我不斷強迫自己變得更強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又是到復興電台錄節目的日子,阿默說今天錄第十三集,我訝異的發現竟然才十三集,但想想今天錄的是四月節目,三個月十二集也很合理。

剛開始做PODCAST好好說話單元時,總覺得要把一個主題講到十五分鐘好困難,但這幾個月一次錄四集,強迫自己一個主題就是得想辦法講十五~二十分鐘的密集練習下,從一開始得先想好要從哪幾個角度切入,到今天錄音,幾乎沒什麼太多遲疑或停頓,每集都超過二十分鐘,我果然是聊天系的,有人陪聊就能一直講一直講。

主要也是有阿默幫忙,我自己一個人錄音時,總會「想太多」。這樣會不會太重複?會不會像在胡言亂語、鬼打牆?這些東西適合說嗎?這樣會不會離題太遠?我每次跟阿默提出這些擔憂,他總會告訴我內容沒問題,還會跟我說一些他們在錄製廣播節目的狀態。在這幾個月的調整中,自己覺得我也開始有點廣播人的樣子了。

預計一年五十二集的節目,已經寫出四十幾個主題了,不過我也不擔心。像這兩次錄音時,總會突然有主題靈感浮現,臨時又增加或穿插進去。以前總會覺得,聲音的東西講來講去不都長一樣?擔心都是同樣的練習或一樣的內容,可這十六集錄下來,雖然許多練習是重複的,卻能應用在不同方向上。發現能夠分支或討論的內容,比我想像的多很多,很多時候,其實都只是自己在困住自己而已。

很感謝自己當初沒太多猶豫就接下這個工作,對我來說是個新的嘗試與學習,而且人在壓力下,總能發揮無限潛力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