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發聲學員感想.jpg

這期線上發聲學員,第一次出現四位頭腔共鳴,因此在做共鳴腔練習時,發現一些跟以往不太一樣的情況,但因為我自己本身以前也是頭腔型的人,所以對於他們在找到自己中低音的困難上,也頗有體悟。

頭腔共鳴的特色就是聲音高尖、速度快,常給人不穩重的感覺,因此為了「適應社會」,我們常會無意識壓下巴,將尾音壓低收住。今天特地示範了正常動下巴及後收下壓的狀態,讓大家瞭解如何讓聲音回到舒服中音,尾音也不會卡住或吃字。

有同學說家人覺得他都這把年紀了,還用這種娃娃音講話,一直想讓自己聲音比較符合年齡。我當年剛開始教課當講師時,也有這種困擾,加上我長的矮又娃娃臉,更是常常遭受質疑眼光。就像男生有娃娃音會被嘲笑娘一樣,我有時會覺得這是種對頭腔共鳴者的霸凌,用頭腔共鳴說話總會被認為不夠專業、或是像個孩子。

所以聽到同學們找到自己的中音,覺得說話變輕鬆、聲音比較符合年齡、聽起來穩重許多,總會覺得很開心,因為我以前超討厭別人用那種質疑眼光看我的,以前我總是將那些質疑轉化成練習動力,逞強的想證明自己是真的很有實力,感謝那些人讓我不斷強迫自己變得更強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今天又是到復興電台錄節目的日子,阿默說今天錄第十三集,我訝異的發現竟然才十三集,但想想今天錄的是四月節目,三個月十二集也很合理。

剛開始做PODCAST好好說話單元時,總覺得要把一個主題講到十五分鐘好困難,但這幾個月一次錄四集,強迫自己一個主題就是得想辦法講十五~二十分鐘的密集練習下,從一開始得先想好要從哪幾個角度切入,到今天錄音,幾乎沒什麼太多遲疑或停頓,每集都超過二十分鐘,我果然是聊天系的,有人陪聊就能一直講一直講。

主要也是有阿默幫忙,我自己一個人錄音時,總會「想太多」。這樣會不會太重複?會不會像在胡言亂語、鬼打牆?這些東西適合說嗎?這樣會不會離題太遠?我每次跟阿默提出這些擔憂,他總會告訴我內容沒問題,還會跟我說一些他們在錄製廣播節目的狀態。在這幾個月的調整中,自己覺得我也開始有點廣播人的樣子了。

預計一年五十二集的節目,已經寫出四十幾個主題了,不過我也不擔心。像這兩次錄音時,總會突然有主題靈感浮現,臨時又增加或穿插進去。以前總會覺得,聲音的東西講來講去不都長一樣?擔心都是同樣的練習或一樣的內容,可這十六集錄下來,雖然許多練習是重複的,卻能應用在不同方向上。發現能夠分支或討論的內容,比我想像的多很多,很多時候,其實都只是自己在困住自己而已。

很感謝自己當初沒太多猶豫就接下這個工作,對我來說是個新的嘗試與學習,而且人在壓力下,總能發揮無限潛力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內瓦劇院不可能的邊界

四位說書人,一位鼓手,一塊大白布,成就了兩小時故事,還蠻驚喜的。除了沒個捧哏,表現形式如相聲又似說書,如砲火般的鑼鼓聲,也像極了傳統戲曲裡的鑼鼓點,加上表現形式接近故事劇樂部的概念,這齣戲對我來說,有種說不出的親切與貼近。

雖說多少都能理解戰爭的痛苦與殘酷,但那些瞬間的無助與空洞,與無時不在的擔憂及恐懼,不是從書本、電影、劇場裡能完全同理的。運用這種第三者角度來詮釋,反而多了點與觀眾同在的角度與想像,少了些沉重,卻多了點省思,我覺得極為恰當。

不論何種語言,只要展現出言語裡的畫面與情緒,儘管只是「說」,都能緊抓住觀眾注意力,這正是我在故事劇樂部裡一直想傳遞的。演後聽演員分享時,發現他們許多工作方式或導演手法,都與我們團挺貼近,相近到我竟然能完全聽懂鼓手用英文說的整段話,因為知道他在說什麼,即使一些單字聽不懂,也完全能理解。

我其實一直都很希望故事劇樂部演出時,能有樂器伴奏,如同鼓手所說,他是依據故事與演員表現,認為在當下適合什麼樣的音樂,就演奏什麼,我當初也很想以這種方式,以音樂搭配故事呈現。吉他不論音量或和弦,都與我們演出氛圍很搭,但十多年過去,都沒遇上會彈吉他的人願意加入我們團,所以這件事到目前都還只存在於夢想中。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版小蛙老師.jpg一對一發聲學員驚奇的問我,為什麼我可以立刻看出他做了些什麼?雖然他有感受到那一點點的力量變化,可是為什麼我也立刻就感覺到了。

因為每位從學員走進教室開始,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們身上,而且把感官能力開到最大,不論是閒聊或演練,我總是極度專注的觀察著,不放過任何一點變化。

雖說高功率集中同步學員狀態蠻耗精神的,但最累的狀態,其實是面對急著想練出成果的學員。因為過於急切,容易忽略微小的改變,於是開始擔心是不是練不起來、自己沒天分,還是聲音狀況已經太糟沒救了。總要花很多時間,用比較容易感受到的大動作,讓他們明顯感受到聲音變化,安定他們的心情。

這些耐性都是當年開始當講師時磨出來的。那時的我帶學校課後社團,第一班學生,常在教室暴走讓我追著跑,甚至有一次直接躺地上耍賴,光跟他來回就花了十五分鐘。那天下課,我覺得不能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了,不但搞得自己身心俱疲,對其他同學不公平也浪費時間。於是我開始認真觀察跟思考要怎麼跟孩子相處。

這時我又接到樂齡課程,雖說長輩們配合度極高,但學習速度較慢,而且容易焦慮。我將教學拆分到不能再細,就是在他們身上練出來的技能;從三倍慢速、兩倍慢速、原速,一遍遍帶他們熟悉學習,我的基本功也在這些教學中變得更穩定。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75說唱藝術的傳承與使命

這集依舊是邀請到台北曲藝團-專業的相聲說唱的葉怡均老師,來跟大家聊聊如何身兼多職,除了創作劇本、演出、製作,還開辦兒童曲藝教學,希望將說唱藝術傳承下去。

當年臺北曲藝團文教部前幾屆學員,現今也都成為北曲新一代演員,為臺灣說唱藝術注入一股新能量。這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怡均老師在教學上的理念與想法。

延伸閱讀:臺灣評書第一人-台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

文章標籤

邱筑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